在数学教学中,只要切切实实把握好上述几个典型的数学思想,同时注意渗透的过程,依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七年级开始就有计划的渗透,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⒈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
⒉数形结合思想。一般地,人们把代数称为“数”而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是相互独立,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
数形结合在各年级中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⒊整体思想。整体思想在初中教材中体现突出,如在实数运算中,常把数字与前面的“+,-”符号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又如用字母表示数就充分体现了整体思想,即一个字母不仅代表一个数,而且能代表一系列的数或由许多字母构成的式子等;再如整式运算中往往可以把某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如:(a+b+c)2=[(a+b)+ c ]2视(a+b)为一个整体展开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效率是一个极好的途径。
⒋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主梁之一。在实数的运算、解方程(组)、多边形的内角和、几何证明等等的教学中都有让学生对化归思想方法的认识,学生有意无意接受到了化归思想。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概念及其关系。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相对而言,方法比较具体,是实施相关思想的技术手段;思想则比较抽象,是运用数学方法的意识形态。两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涵,难以分割。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按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就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历来,有许多数学家和教育家强调强化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养。
2.结合新课标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会应用”。比如,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和函数思想等;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反证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否则容易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与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的意识,从而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应牢牢把握住这个“度”,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3.通过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加以交融的有效途径。目前,初中阶段涉及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思想、辩证思想、方程思想等。以贯穿于整个初中教学的化归思想为例,其具体表现为从未知与已知的转化、一般与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中则引入了多种数学方法,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像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到其中的数学思想;同时,通过数学思想的指导,深化数学方法的运用,使得教学取得成效。
3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做足预习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思维。现实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一问三不知,或者连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因此,一方面,教师课前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预习时学生先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预习,以增强预习的实效性。
同时,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预习,比如向学长请教、向教师请教、向家长请教,尝试做一些课后练习,试着动手做些调查或者实验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倡导和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学习书本,逐字逐句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探索答案,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这样的预习,相当于正式上课的“预热”阶段,实现“先活跃思维、再活跃课堂”。
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拥有乐学气氛
正式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师生互动这一关键,把“教”与“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一体化、互融式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变师教生学为小组讨论。教师在讲授完了基本知识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针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教师则在小组之间充当“听众”,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和疑惑。二是积极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形象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对几何教学气氛的活跃作用更为明显。比如,在进行几何图形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立体图形做成多个角度的图形,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多角度看到立体图形的“庐山真面目”,这对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为了更加活跃气氛,可以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各个角度图形的样子,然后再逐一进行展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中的图形和看到的图形之间的异同。三是通过开展有益活动活跃教学气氛。比如,对银行储蓄汇率、基金、按揭贷款等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记者调查活动”,让学生去银行、金融部门等单位开展数学调查活动,这样就实现了课堂从室内向室外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大幅提高了。四是通过讲数学故事典故活跃气氛。教师针对教学的数学知识,对涉及的历史知识、数学名家故事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知识背景,将绷紧的学习劲头放松一下,这也是活跃气氛的一种有益方式。
4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
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若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效果也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等等,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
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4/3、7/25、1/3、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极具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态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在进行新课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老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啊,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教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9:11: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57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