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教学

更新时间:2023-02-10 09:11:43 阅读: 评论:0

1.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教学?教师要学会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会听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教师应提出听课的要求,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1),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2)、要求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经常强调的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要提醒学生在听时及时记录,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暂的记住和理解,为了便于复习巩固,就要将知识重点记下来,而且要教会学生记笔记,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什么时候该记,什么知识点该记,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记笔记的好习惯。

(3)、学会预习,为听课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时把觉得重点的知识及没有弄懂的问题打上记号,作为上课时要重点听的知识点,预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学后对下节课的知识点基本把握,体会重点、难点,使得听课时有侧重。(4)、多思考多练习。在课堂上做到先思考后回答,认真听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认真回答,抓住一切练习的机会。

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思维方法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在数学知识讲解时,经常要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途径,然后再综合各条件来解决问题,因此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思维方法。。(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数学知识都是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提炼归纳出来的,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当学生用这两种思维方法经历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认知过程后,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这是在几何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如同类图形性质的比较,可增强对图形的理解,并使学生对图形性质的运用有很大的帮助。联想即是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以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用权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种思维方法相互运用,不断加强学生思维的反复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注重通过比较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

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3.数学思维训练

巧妙设疑,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行课标教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课本中专门设置了大量的主题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例子,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

凸显学生主体,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看做有想法、有个性的人,那学生一定会变得很出色。因此,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必须消除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9:1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575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初中   数学教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