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读图回答。(12分)图中属于

更新时间:2023-02-10 08:02:50 阅读: 评论:0

题文

读 “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区,甲、乙、丙为能源输入地区,箭头表示能源输送方向。读图回答。(12分) (1)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三个水能基地有____________(填写字母),其中三峡水利工程位于________基地(填写字母),该地区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能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2)图中属于我国重点开发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是___________(填写字母),由该基地向乙地区的能源输送工程为___________工程,由B、C、D、E地区输往甲、乙、丙地区的输电工程被称为__________工程。建设这些能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选择填空)。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紧张状况 ②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状况③减少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④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此图反映出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除建设上述大型能源工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答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B、D、E     E   水量大、水流急落差大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A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D   (3)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或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能源消费地区)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量;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努力开发各种新能源;进口能源等

点击查看自然资源概况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D长江、B黄河、E珠江上游水量大、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水能资源重点开发的地区,其中三峡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水能资源不但是洁净的能源,同时还是一种可再生资源。(2)西电东送的三线方案分别是: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火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资源开发、输气管道铺设、城市管道和工业利用等相关工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每年可向东部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并可稳定供气30年,工程将铺设两条直径1.5米的主干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气田,往东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这些能源工程的建设,增加西部当地的财政收入,带动其它相关行业发展,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同时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了环境等。(3)我国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能源消费地区,为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除建设上述大型能源工程外,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量,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努力开发各种新能源,进口能源等。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读 “我国部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示意.....”主要考查你对 [自然资源概况 ]考点的理解。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2.矿产品种齐全配套,资源风度不一;3.矿产质量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4.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5.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3.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我国主要资源在世界的排位:

自然资源

总量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值约占世界人均值的几分之几 土地面积

3

三分之一

矿产储量

3

五分之一

耕地面积

4

三分之一

河流年径流量

6

四分之一

森林总面积

6

五分之一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新中国成例50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能源矿产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8种。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结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资源远景总量达50592亿吨。到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据世界第三位。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据美国《Oil&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390亿吨,中国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全国共有盆地319个,据对其中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930亿吨;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758.9亿吨,占总资源量的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42个,拥有资源量75.66亿吨,占总资源量的7.39%。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21位。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 2、金属矿产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锗矿、镓矿、铟矿、沲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碲矿。各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不一,其资源丰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如钨、钼、锡、锑、汞、钒、钛、稀土、铅、锌、铜、铁等;有的则明显不足,如铬矿。3、非金属矿产资源中国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88种,为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莹石、宝石、玉石、玛瑙、颜料矿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钾砂叶岩、硅藻土、页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润土、铁矾土、橄榄岩、蛇纹岩、玄武角闪岩、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长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磷矿。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8:0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488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能源   地区   图中   示意图   箭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