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流程:一、学什么二、怎么学三、教与学的流程
一、学什么
1、说课内容: 苏教版第三册P63-64练习十五。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我们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了那些?
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分析:线段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含有线段的物体很多,而且,学生在一年级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条边也就是线段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那只是初步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对教学目标思考定位为:通过操作,抽象概括线段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这是本课应达成的知识性目标,但它已不在是本节课的关键。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才是本课的关键。
(1)对学生后继学习的作用。认识线段是下一课学习厘米,米、分米及进行测量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测量物体的长和宽要根据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从这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来确定,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到四年级学习直线、射线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和线段的特征相联系,也要用认识线段的方法做迁移。因此,本课的能力目标是:不仅认识线段,还要会画不定长的线段。
(2)就其应用价值来分析。用线段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更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建模的过程,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并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的情感目标就定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重点、难点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出线段的特征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但二年级学生感知粗糙不精细,思维不够严密,又是第一次接触线段这一概念,往往对线段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尤其是两个端点)易忽视,形成片面、肤浅的认识,所以对线段的画法及把周围物体的一些边看作线段成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4、教材的编排特点
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决定了教材有这样两个特征:⑴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线段的特征,没有下定义。⑵引入比较法和操作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但教材的安排忽视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所以我有了以下的一些设想:
二、怎么学
1、信息资源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学习内容 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又由于二年级学生思维的单一性、片面性,因此,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并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信息资源:
(1)一个体现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计算机辅助课件。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使抽象的特征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明化。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2)帮助学生理解线段特征,提供学生操作的小棒、毛线、塑料管和相应的图片。
(3)白纸、小队长标牌……
2、合作学习环境设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有两次合作学习的环境:(1)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完善和深化对线段的意义建构。学生活动:拿线段。(2)个别----组际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创造。端点的认识,表现线段的方式不同。
3、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不仅激励着学生的学习也改进着教师的教学。对个人:从发言积极、思维创新和认真倾听三方面进行评价。对小组:从合作的态度及意识两方面。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评价的发言权不仅属于我们,更应该属于孩子们。
三、教与学的流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模式,旨在诱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实践内化、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展开过程如下:
(一)、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走进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一个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学生活动:
1、课伊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线段,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需要是:怎么研究线段的特征。所以,这里老师要有 方法 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疑问的哪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这种疑惑,正蕴含着不解、猜度以及思维的发动,这惊奇,则蕴含着求索、发现以及对思维的刺激,从而使学生获得想像和猜度的乐趣,维系发现和创造的信心。同时体现了“问题从实践中来,概念由实际引入”,渗透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2、观察自己手上的实物,说出他们的特征。他们容易忽视两个端点,需要感受端点的存在,教师就适时让学生触摸。
“智慧始自于动作”学生充分的触摸实物后,激起了愉悦的情感,获得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3、闭眼想一想,让线段走进大脑。
学生由观察到闭眼形成表象,初步形成线段这一概念,是下一步用各种方法表现线段、抽象特征这一过程的开始曲。
我们知道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成为孩子们的心灵需求
学生活动:
1、每个同学自由想象,别人小脑袋中的线段可以怎样放?
师生共同小结:线段可以有各种不同方向的放法,但一定要是直的,有长有短。
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脑中线段的形象更鲜明。
一年级的孩子好表现,但方法却有雷同,这需要我们的引导。
2、还有那些表现方法:(可以找、画、折、剪、拼……)
方法的指导,为下面学生有序的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
3、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条线段(我要做的是提供材料,剪刀尺、个别指导……)
4、小组互查;是否是线段?展示学生成果,共同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把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在这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时间,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知识技能训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精神。
、争辩:(那起毛线的中间,两边随意悬挂)端点在哪里?
在争辩中以疑激思,以思促学,以学求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探险的愉悦,使课堂变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
6、互说线段的特征
这阶段学生要观察,要空间想象,要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评价。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争辩得出的结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线段。由于小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多,还有猜想争论的介入,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⑴基本题: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性、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强化训练进一巩固新知。
①想想说说判断是否是线段?课件的演示,给了孩子们快乐、启迪孩子们思考。
②练习十五第五题:比一比,那条线段最长,那条线段最短?
(2)变式题:
学到这里,学生需要用线段这一特殊的语言、思想和方法为他们服务,表达自己的创造。孩子们更需要了解线段的价值,增进对线段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实践证明:此类练习学生能兴致勃勃地投入,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3)发展题:
学生活动:练习十五第四题,学了线段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不信咱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用线段制作模型)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展示自己的成果。
切实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探索能力及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地方值得其他小朋友向你学习的?你应该向其他小朋友学习什么?
学生学习只有通过及时小结才能做到内化,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便于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收取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评价的发言权不仅属于教师,更应该属于学生们。
(五)板书设计:
黑板、讲台不只是教师的舞台,还应是孩子们表现才能的阵地。另外板书对学生的视觉有长久的刺激作用,所以学生将线段的平面图形画在黑板上,并标出两个端点,以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清晰。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6:4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37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