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
19
20
21
21.
22
22.
销售量(单位:双)
1
2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
2
1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 :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0 100 60 0 70 90 0 0 70
0 70 90 0 90 0 70 90 60 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7 61 62 9, 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 17 14 10 1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0
1.60
1.6
1.70
1.7
1.0
1.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
∴x=,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23 D.24
分析:设这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 1 ,a 2 ,a 3 ,a 4 ,a ,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 3 =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 4 =a =6,此时,a 2 最大只能取3,a 1 最大取2,故a 1 +a 2 +a 3 +a 4 +a =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9中1、2、3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教材P163A组1、2、3,B组。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
19
20
21
21.
22
22.
销售量(单位:双)
1
2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
2
1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 :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0 100 60 0 70 90 0 0 70
0 70 90 0 90 0 70 90 60 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7 61 62 9, 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 17 14 10 1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0
1.60
1.6
1.70
1.7
1.0
1.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
∴x=,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23 D.24
分析:设这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 1 ,a 2 ,a 3 ,a 4 ,a ,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 3 =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 4 =a =6,此时,a 2 最大只能取3,a 1 最大取2,故a 1 +a 2 +a 3 +a 4 +a =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9中1、2、3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教材P163A组1、2、3,B组。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6:3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375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