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数学教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案

更新时间:2023-02-10 06:33:34 阅读: 评论:0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 数学 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 数学 问题,然后运用 数学 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 学习 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 数学 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 数学 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 数学 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 数学 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 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 A 处探测到目标 ,此时飞行高度 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 B 的俯角 ,求飞机 A 到控制点 B 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 数学 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 数学 问题后,用 数学 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 数学 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 得出 中的 ,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 中 ,

∴ (米).

答:飞机 A 到控制点 B 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 和斜边,求 的对边;以及已知 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 P.2.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 A 发现海上某船只 B 并测得其俯角 .已知观察所 A 的标高(当水位为0时的高度)为43.74,当时水位为+2.63,求观察所 A 到船只 B 的水平距离 B (精确到1)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 数学 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 ,求 AB .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 D 时,测得俯角 ,当时水位为-1.1,求观察所 A 到船只 B 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请学生独立完成.

  如图所示,已知 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 A 点看 B 点的仰角是11°, A 长为1.米,求 BD 的高及水平距离 D .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 A 作一条平等于 D 的直线交 BD 于 E ,构造出 ,然后进一步求出 AE 、BE ,进而求出 BD 与 D .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 A 作 ,于是 ,

在 中,

∴ (米).

.

∴ (米).

∴ (米).

(米).

答: BD 的高及水平距离 D 分别是32.03米,1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 AB 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米的 E 处,测得仰角 ,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 数学 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 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 4里步;102里1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 12丈2尺寸.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6:3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374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