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教案

更新时间:2023-02-10 06:32:13 阅读: 评论:0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一)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发现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 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由位置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复习、发现问题

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在图中,图(1)、图(2)、图(3)中的直线 l 和⊙是什么关系?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 教师 引导)

图(2)中直线l是⊙的切线,怎样判定?根据切线的定义可以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那就是直线和圆的位置怎样时,直线也是圆的切线呢?

如图,直线l到圆心的距离A等于圆的半径,直线l是⊙的切线.这时我们来观察直线l与⊙的位置.

发现 :(1)直线l经过半径的外端点;(2)直线l垂直于半径0.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图(1)中直线了l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两个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 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训练'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上的点,并且A=B,A=B.

求证:直线AB是⊙的切线.

分析:欲证AB是⊙的切线.由于AB过圆上点,若连结,则AB过半径的外端,只需证明⊥B。

证明:连结0

∵0A=0B,A=B,”

∴0是等腰三角形0AB底边AB上的中线.

∴AB⊥.

直线AB经过半径0的外端,并且垂直于半径0,所以AB是⊙的切线.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以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底边上的高为半径的圆与底边相切.

采取学生抢答的形式进行,并要求说明理由,

练习P106,1、2

目的:使学生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对定理加深理解)

(五)小结

1、知识:切线的判定定理.着重分析了定理成立的条件,在应用定理时,注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三种方法:

(1)根据切线定义判定.即与圆有唯一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定,即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其中(2)和(3)本质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解题时,灵活选用其中之一.

3、能力:初步会应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六)作业P11中2、4、;P117中B组1.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二)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切线的性质定理和推论1、推论2.

教学 难点: 利用“反证法”来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 设计:

(一)基本性质

1、观察:(组织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归纳:(引导学生完成)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猜想: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引导学生应用“反证法”证明.分三步:

(1)假设切线AT不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A,

(2)同时作一条AT的垂线.通过证明得到矛盾,<A这条半径.则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量关系,得AT和⊙相交与题设相矛盾.

(3)承认所要的结论AT⊥A.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指出:定理中题设和结论中涉及到的三个要点:切线、切点、垂直.

引导学生发现:

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及两个推论的条件和结论问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出第三个.

(1)垂直于切线;

(2)过切点;

(3)过圆心.

(二)归纳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三)应用举例,强化训练.

例1、如图,AB为⊙的直径,为⊙上一点,AD和过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

求证:A平分∠DAB.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D是⊙的切线,可得什么结论;由AD⊥D,又可得什么.

证明:连结.

∴A平分∠DAB.

例2、求证:如果圆的两条切线互相平行,则连结两个切点的线段是直径。

已知:AB、D是⊙的两条切线,E、F为切点,且AB∥D

求证:连结E、F的线段是直径。

证明:连结E并延长

∵AB切⊙于E,∴E⊥AB,

∵AB∥D,∴E⊥D.

∵D是⊙切线,F为切点,∴E必过切点F

∴EF为⊙直径

强化训练:P109,1

3、求证:经过直径两端点的切线互相平行。

已知:AB为⊙直径,N、D为⊙切线,切点为A、B

求证:N∥D

证明:∵N切⊙于A,AB为⊙直径

∴N⊥AB

∵D切⊙于B,B为半径外端

∴D⊥AB,

∴N∥D.

(四)小结

1、知识: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2、能力和方法:

凡是题目中给出切线的切点,往往“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从而运用切线的性质定理,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五)作业教材P109练习2;教材P116中7.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三)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学能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切线的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 重点: 对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的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

教学 难点: 综合型例题分析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教学 设计:

(一)复习与归纳

1、切线的判定

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即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

(1)切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切线的定义)

(2)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判定方法(2)的逆命题)

(3)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切线的性质定理)

(4)经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推论1)

()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推论2)

(二)灵活应用

例1(P10例3)、已知AB是⊙的直径,B是⊙的切线,切点为B,平行于弦AD.求证:D是⊙的切线.

证明:连结D.

∵A=D,∴∠1=∠2,

∵AD∥,∴∠1=∠3、∠2=∠4

∴∠3=∠4

在△B和△D中,

B=D,∠3=∠4,=,

∴△B≌△D,∴∠B=∠D.

∵B是⊙的切线,∴∠B=90°,∴∠D=90°.

∴D是⊙的切线.

例2(P110例4)、如图,在以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D与小圆相切.

证明:连结E,过作F⊥D,垂足为F.

∵AB与小圆切于点点E,∴E⊥AB.

又∵AB=D,

∴F=E,又F⊥D,

∴D与小圆相切.

学生归纳:(1 ) 证明切线的两个常见方法(①连半径证垂直;②作垂直证半径.);

(2)“连结”过切点的半径,产生垂直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AB是半⊙直径,D⊥AB于D,E是切线,E为切点

求证:E=F

证明:连结E

∵BE=B∴∠3=∠B

∵E切⊙于E

∴E⊥E∠2+∠3=90°

∵D⊥AB∴∠4+∠B=90°

∴∠2=∠4

∵∠1=∠4∴∠1=∠2

∴E=F

以上例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 教师 指导书写规范,观察学生推理的严密性和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巩固练习:P111练习1、2.

(三)小结:

1、知识:(指导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

2、能力:①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②作辅助线的能力和技巧.

(四)作业:教材P11,1(1)、2、3.

探究活动

问题:(北京西城区,2002)已知:AB为⊙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的切线,设切点为.

(1)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连结A,作∠AP的平分线,交A于点D,请你测量出∠DP的度数;

(2)当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时,连结A,请你分别在这两个图中用尺规作∠AP的平分线(不写做法,保留作固痕迹),设此角平分线交A于点D,然后在这两个图中分别测量出∠DP的度数;

猜想:∠DP的度数是否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请对称的猜想加以证明.

解:(1) 测量结果:

(2)图2中的测量结果:

图3中的测量结果:

猜想:

证明:

解:(1) 测量结果:∠DP=4°.

(2)图2中的测量结果:∠DP=4°.

图3中的测量结果:∠DP=4°.

猜想:∠DP=4°,不随点P在AB延长线上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证明:连结.

∵P切⊙于点,

∴P⊥,

∴∠1+∠P=90°,

∵P平分∠AP,

∴∠2=1/2∠P.

∵A=

∴∠A=∠3.

∴∠1=∠A+∠3,

∴∠A=1/2∠1.

∴∠DP=∠A+∠2=1/2(∠1+∠P)=4°.

∴猜想正确.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6:3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373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解法   教案   初中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