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分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求知欲。三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借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自尊或长者的赞许。 1.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既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个人意义。当学生确定学习目的时,常常会把自己的个人目的与所属的社会目的进行权衡和比较,从而对学习目的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改。学习的目的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有人曾对我国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进行调查,以了解小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倾向。他们选择800多名小学二、四、五年级学生,向学生提出:“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等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窥视小学生对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认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小学生在对“你长大想做什么工作”这一目标进行认识时,表现出:有志于将来成为医生的人数居首位,其次是工程师与科学家,第三、第四位分别是教师与解放军,愿当售货员、个体户的人数甚少,而愿意当农民的竟一个都没有。 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对选择学习目标的理由,即学生对“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的回答是:首先认为该项工作有知识、有学问,其次是认为该项工作能为大家谋幸福,第三是由于个人兴趣而选择某项工作,第四是认为该项工作可以替别人解除困难和痛苦,至于将工资高或工作省力、轻松作为选择目标的标准,则居末位。 这一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具体,而且易变。尽管这些学习动机都可能推动学生去学习,但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次因素和远、近因素,利用学生学习动机的易变性,注意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 2.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力求更深地认识世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学习兴趣。 有人曾对我国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过调查,借以了解其学习兴趣的倾向。他们选择了800多名三、四、五年级学生,向学生提出:“在学习的功课中,你最喜欢什么?”“你哪几门功课学得最好,最有把握?”等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窥视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特点。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对科目的学习兴趣表现在:(1)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依次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2)从学习兴趣的变化来看,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递增,到五年级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超过了语文,成为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科目。(3)小学生对所谓“小三门”(体育、美术、音乐)的学习兴趣,远不如对“大三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兴趣高。体育、美术、音乐三科的百分数合计为27.17%,而语、数、英三科的百分数合计为70.82%,比体、美、音三科大一倍多。(4)小学生对体、美、音三科的学习兴趣随年级升高而呈下降趋势.(5)小学生对政治学科和常识学科的学习兴趣,百分数低得惊人,居倒数第一和第二位。 调查结果还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信心成正相关,这三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小学生对某门功课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学习信心也就足;同样,小学生某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好,那么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就高,学习信心也就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3.成就愿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获得更好、更大的成就,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所谓成就愿望就是指学生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心理期待。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成分。上面提到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都是这种成就愿望的具体表现。成就愿望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所谓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自己设立的标准,常常用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估计与设想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所能达到的程度,因而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自信心的指标。抱负水平是个人主观的估计或愿望,它可能高于个人的实际成就,也可能低于个人的实际成就。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学生的抱负水平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首先与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愈高,则子女所具有的成就动机一般也愈强烈;反之,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不高,则子女所具有的成就动机一般也较弱。 其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一般也高。心理学家曾在研究中,把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分成为三组:第一组为成功组,他们平时成绩优良,学习很有信心;第二组为失败组,他们平时成绩极差,对自己学习毫无把握;第三组为混合组,由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一门差、一门优的学生组成。实验内容是让他们解释语文的词意和解答简单的算术题。实验之前,先要被试自己估计对这个测验问题能完成多少及所需的时间。最后其结果显示,成功组的抱负水平较高,符合实际情况;失败组的抱负水平很低,甚至低于自己的实际成绩;而混合组的抱负水平则高低不等。这个实验的结果证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 最后,与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有关。例如,有的心理学家的研究曾表明,学生在一个班级中,其学业成绩地位之高下,足以影响其抱负水平。优等生知道自己位于同班同学之上,所以,他们所设立的学习目标较高,中等学生居中等地位,则往往采取中庸之道。至于差等生,其抱负水平并非完全低下,可常常显示出不符实际的现象,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不存希望。 上述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缺乏成就愿望和抱负水平,就会在学习中甚至在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得过且过、满足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这是十分有害的。尤其是差等生,他们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学习丧失信心,成就愿望与抱负水平低下。所以,对差等生进行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使他们取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和成就愿望的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5:4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30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