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学习法是指我们在对知识难题进行了常规审视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对常规思维的"背离",即反其道而行之,对那些传统的学习模式进行逆向思考推理。逆向思维的方法有换位思考、换角度思考和发散性逆向思考等。 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以来被人称颂。说的是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到后山上的寺庙玩耍时发生的故事。寺庙里有一个闲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平时不读书的时候,司马光就和小伙伴们来这里玩。他们在院子里捉迷藏,玩将军抓士兵的游戏,又笑又闹,玩得不亦乐乎。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突然听见"扑通"一声,有人掉进水里了。原来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有的吓傻了;有的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小小年龄,遇事却沉着冷静,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更可贵的是,在关键时刻,他能打破旧思维的桎梏,转换角度解决问题,使落水的小伙伴最终得救。人落水时,常人的思维是,怎样使人尽快离开水而脱离危险,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人"这个对象上;而年幼的司马光采取了非常人的做法--以石击缸,缸破水流,使水离开人而得救,把注意力放在"水"这个对象上。年幼的司马光,在他无能为力把"人"从"水"中救出时,创造性地想到把"水"从"人"身边剥离。从小就表现出的这种聪颖,使得"司马光砸缸"成为了一段佳话,也最终成就了司马光一代文坛巨匠的盛誉。 这虽然只是一个古代的故事,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很有些启示。很多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不够辩证、不够灵活、不够深刻的问题,即小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呆板错误。其实换个角度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要我们动动脑筋。很多时候,小学生为了解决一道数学题,稿纸用了一大张,结果还是没做对。其实,对于某些结果的获取如果我们能多角度思考,也许就变得很简单了。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灵活多变,不要拘泥于旧的思维习惯。 学习的关键贵在开窍。开窍了,就能融会贯通,就能举一反三。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开发的关键阶段,所以怎样通过学习各种具体知识,一步步提高思维能力,使自己开窍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件事情。 如在某小学的智力测试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属于初中生学习范围应掌握的数学题:一群小学生分一箱苹果,每人两个,箱里还剩两个,每人三个缺三个,问多少学生,多少苹果?如果把这道题拿给初中生,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二元一次方程,应该列出x,y方程式计算。可三年级的吴中乐稍加思索即回答说"5个学生,12个苹果"。为了验证他是否真会计算此类算题,老师又出了以下一道同一性质的题:用一根绳子吊水桶到井里打水,单着系绳子,井口多出6米绳子,可是双着系还需要6米绳子,问井多深,绳子多长?他思索片刻,正确地回答说"井深12米,绳子长18米。" 问到吴中乐是如何解答出这道题时,吴中乐以小学生分苹果为例给老师和同学们分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1)把自己设想成分馒头的人,让学生站好队,从排头开始每人两个分一遍,结果箱子里还剩两个; (2)再从排头分,每人一个。可以把剩下的苹果分给第一名和第二名,他们的手里有了三个苹果,此时分苹果的人手里已经没有苹果了; (3)从"每人三个缺三个"这句话可以知道,如果还有三个苹果的话,每人就可以分到三个,可见后面还有三个学生没有得到第三个苹果; (4)所以"有5个学生12个苹果"。 不懂这个计算思路的小学生面对此类题目一筹莫展,他们找不到可以应用的条件,不知道如何把"每人两个多两个"与"每人三个缺三个"这两个题目给的条件用上去。 一旦真正搞懂了计算此类题目的思路,不论变什么花样都可以算出。用同样的思路再看上面所说的"绳长井深"问题,根据题目给的"单股系绳子,井口多出6米绳子"这个条件。可设想用手把绳子压在井沿上,然后把"井口多出6米绳子"倒放回井里。很显然,在距井口的6米的距离内已经"双系"了。根据题目给的"还需要6米绳子"的条件,可知离水面的6米范围内仍然是单系的,所以"井深12米,绳长18米"。 由此可见,小学生在做各种题目时,不要大量做题,搞题海战术,而应该通过做题,真正搞懂思考过程。一个思考过程要比1000个结果更重要。 再如,自然课上做溶液试验,用到了六个杯子,各个杯子里的液体按照题目要求相互融合,成为新的溶液。在倒溶液的过程中老师想起了一道智力题,上完课后就写在了黑板上让同学们课下思考。题目是这样的:一张长方形桌子上,依次放着六个杯子,左边的三个杯子都是空的;右边的三个杯子都是装有纯净水的。题目要求只允许动一个杯子,让六个杯子按照有水的、空的相间的顺序,也就是水、空、水、空、水、空这样的次序排放。课下,同学们都转动自己的小脑袋,想办法找答案。可是很多同学都做不到,他们认为一定是老师少说了一个条件,只动一个杯子根本做不到,至少要动两个杯子才行。朱燕燕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她不甘心。回到家后,她亲自拿出六个杯子演示。开始的时候,她也是拿起一只杯子放来放去,都没能达到结果要求的那样。但是朱燕燕相信这道题一定有答案,她坐在桌子边上,看着面前的六只杯子:左边的三只空空的,右边的三只装上了水……终于,朱燕燕看透了内在的玄机。她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拿起右边中间的杯子,并迅速地把水倒进了左边的第二个杯子中。 其实,不只是数学学习上要多角度思维,语文、历史都可以通过换角度思考获得答案。我们以历史上的"隋朝的京杭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隋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面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些都是书上没涉及的,但是却是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多项选择题。不懂得换角度思考,很可能选错了答案。多角度思考方式学习历史,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 再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的激化。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得出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在面临选择题时,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法。如要求找出四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来,找来找去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那就用排除法找出三个有错误的来吧。既然其他三个都是有错误的,剩下的一个肯定就是正确的了。 小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逆向思维,对改变思维定势和丰富知识,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在考试中如果能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解答难题,会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有利于提高考分。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让自己变得更智慧。
本文发布于:2023-02-10 05:4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729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