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
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目前我们需要的还是更加深入的教学。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共同学习的平台,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才是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要明白,与学生创造出融洽的关系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和睦的状态下学生会感觉更加轻松,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和教师互动就像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学生会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氛围,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和乐趣。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教与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的预备工作
好教师不但要好好上课,更重要的是对于每节课都要提前做好课程计划安排,提前想好互动的形式和方案,对于互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想好应对政策,以免正常上课时节奏被打乱。在教师和学生的互问互答的环节之外增添多一点和历史有关的游戏环节。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步分组地引导,让学生尽快融入历史学习的主题,教师监督学生把握好学习节奏,以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完这节课。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预习一下,对里面的精彩内容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课时可以让有意向的学生现场表演,根据课本情节内容来进行自己的表演,增强大家对历史情节的印象,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三)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现在的初中生可能处于比较桀骜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教师要用更温和的教学方式指引他们。相对来说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独特,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做出有效地应对方案。注意多带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体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乐趣。对于一些浮躁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责问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多进行鼓励,多发现学生的讲课时要有历史情节感,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发展中。
(四)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对历史人物情节的好奇心,针对课本里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展,将学生带入情节发展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过程。比如说在学习《春秋》这门课时,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的典故,然后向学生提问,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知识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改正和扩充,学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时做出解释。
(五)通过多媒体形式教学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并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这样最大形式上优化了历史教学。初中生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好动,比较注重形象问题,历史原始的教材还是不够有吸引力,书本上的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更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历史情感随着教学视频慢慢地发散出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通过幻灯片观察硝烟的壮阔前景,同时思考当时的政治格局,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过程中历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在初中历史互动教学不仅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还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互鉴有莫大的益处。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送同学互相探讨,得到更丰富深刻的知识,同时全方位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大作用。教师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渠道给学生,以互动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二篇一、教材中的图片,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巩固
1.历史图片是进行历史内容教学的最好资源。
2.看图叙史。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补充,同时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合理使用历史图片,能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张图片来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概况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让学生梳理相关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看图叙史,既能让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效结合地图进行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图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图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把握;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的目的。
1.感知历史,掌握史实。
2.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图片,不失为我们教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好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本图片中蕴含的一些历史信息,让学生进行读图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美国国父华盛顿”这节内容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即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对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该课中的最后一张插图“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上刻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头像”来作为新知识的导入,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华盛顿能够列入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为什么华盛顿被称为美国的国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看书,自主探究。这样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认同。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历史图片既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知识的必要补充。同时,历史图片又具有高度灵活和对历史信息高度浓缩的优点。这些都决定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不同的图片史料在历史教学的运用策略也会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或者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具体的图片和史料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播,同时还要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图片史料,充分发挥图片史料应有的价值,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历史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三篇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多样的史料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有了血肉,极大地增强了历史课的立体感。同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使历史课堂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这样的课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四篇传统的历史学习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和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核心是转换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要想实现这种转变,史料教学无疑是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后,史料教学带给学生多样性课程资源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学会质疑。
史料教学改变了教师过去单纯备知识点、讲知识点的领导局面,要求教师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史料的收集、整合及开发利用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训练学生分析史料上。这改变了传统教师角色,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整个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变为“导”,而不是“教”,学生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总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当然,史料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应处理好史料与课堂时间和效果的关系,避免多多益善,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改革新趋势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史料教学,是一线高中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2005(2).
[2]尚伦岳。新课程改革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五篇历史小论文_
历史上的宋氏三姐妹因为各人的婚姻,最终导致了她们选择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政治道路,宋氏姐妹三人的婚姻,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即使没有看过《宋家皇朝》的人,也会知道宋家三姐妹的在那个年代的辉煌。大姐宋霭龄是孔祥熙的夫人,孔祥熙是一个著名的_财阀;二姐_是国父_的夫人,被称为“**”;三妹_是_的夫人,她希望统一中国,但仅仅限于她丈夫的统治。中国民间称:“宋家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爱钱的是宋霭龄,爱国的是_,爱权的是_。
从表面上看去,_应当是宋家三姐妹中最要强的一个。_在一生中的亮点不外乎那场与_的那场婚姻。对于这场婚姻,《大公报》创始人胡霖这样讲 :“_的婚姻是一次精心预谋的政治行动。他希望通过成为_夫人和宋子文妹夫来赢得他们。那时蒋也开始考虑寻求西方的支持。如果美龄成为他的妻子,蒋便在与西方人打交道时,有了嘴巴和耳朵。此外,蒋也一直十分欣赏宋子文财政方面的才干。但是如果说蒋没有爱上美龄,那是不公平的。 ”
情感是相互的。_做了妻子应尽的许多事情。比如_受困“西安事变”之际,_便以女人和妻子身份前往营救_。在影片《西安事变》中,人们把_演绎得格外煽情。_1975年4月离世之后,_为丈夫献上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介兄夫君安息。这其中,有没有情感呢?上天当然晓得。
不过,依照_的联姻设计看,蒋死去,她自已的政治生命,也就沦丧了。事实也如此,1975年9月15日,身为遗孀的_搭上“中美号”专机,远飞美国长岛蝗虫谷,开始了个人长达二十八年的漂泊与隐遁生活。从此,_心底里的那一道又一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理想幻影变黑发死,一下子全都消失在太平洋的漩涡里了。
当_全部看透之际,她老朽了,没有孩子。_晚年,确实在想,如果自己能有一个孩子多好呵。可惜,一切全都浑似流水。她成为一门六寡的首席女杰。这也足够伟大了。
_的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在理想和现实中来回奔波。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六篇摘要:
关键词:
历史论文
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
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的动力是工业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要合理地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七篇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二、丰富课堂阅读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首先要合理设计历史课堂,创造让学生乐于阅读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阅读量,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制定更加适合学生教学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努力。第一,创造阅读环境,促进多样阅读方式并行的高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课堂场地只是局限在教室内,学生面对有限的资料和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拓展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场地定期换成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机房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查阅资料、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基本内容,多样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以往的老旧、固定式的传统课堂是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重视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实现互相阅读交流,促进学生阅读思想的多样化。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深入到高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这种学习方式引进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身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积累,阅读环节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识内容,通过阅读产生的多样化思想是让学生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感悟的抒发,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表明,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内容实现阅读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进步。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的相关目标计划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从而实现现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的人才目标。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八篇1.处理好乡土史课程资源与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材,尽管新课改后重新编写了历史教材,但主要从宏观上介绍了世界文明及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现行高中各种版本教材涵盖性强、包容性突出,史料的丰富程度还不够,教材内容很多为现成的结论,这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有些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证明,进而提高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乡土历史作为补充史料是个不错的选择。乡土史是历史发展的缩影,教材中的描述远没有身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那样印象深刻,近距离接触又会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让乡土史内容喧宾夺主,要在充分认清乡土史资源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历史教材为重点,分类选择以达到优化配置,不能代替历史教材,将乡土史作为补充内容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足,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历史概念和教材,两者可谓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历史教育目的。
2.乡土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要适时、适度、有效
中国是文明古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对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又对自己没听过和了解不深入的乡土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合理的运用乡土史会减缓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慎重考虑适合的方式、链接的内容、插入的时机等,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不能显得牵强附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让乡土历史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乡土历史的内容庞杂,可能有些内容在当时的作用值得肯定,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资源,并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理性认识家乡的历史。乡土史的运用应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教学任务重,教材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总之,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历史教师必须以有效性为目标,始终做到有效优质。
3.乡土史课程资源的选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学性
通过高中乡土史教学,学生能够大体了解家乡历史发展的线索及演变的趋势,看到乡土史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地区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地方史资料来源于当地历史遗存、官方记载、县志编写、民间口传及现有的生活方式等,具有明显的本土性质,资源的来源、收集、整理过程可能不够完善;历史悠久的地区会流传着许多神话和传说,它们往往与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流传,就算是正史中对史实的记载也会加入很多的主观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前一定要加以甄别,去伪存真,审慎用之。教师教授给学生的应是真实的家乡历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是科学准确的,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九篇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历史高中小论文范文 第十篇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小论文试题还被收入江苏高考历史说明“典题示例”。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这种题型设计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符合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预测,的高考试卷中还会继续保持此种题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小论文题不管分值还是字数要求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从论证材料中的论点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围绕主题多角度论证,而江苏考生小论文得分普遍偏低。因此,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有所突破,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重视对小论文题型的指导。
一、了解历史小论文题型
在至20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考察的小论文主要有两种题型。
1.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
如:(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对于史论型历史小论文,要深入分析其观点的实质和内涵,作出正确判断。
2.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如:(江苏省南泰扬宿高三历史二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拥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三大革命,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从而使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欧化、非洲的分割及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支配成为可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对于史料型历史小论文,要全面准确理解背景材料,从材料中领悟历史信息和内在含义。审视材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中把握主题。
二、历史小论文写作存在问题
从20江苏卷考生的答题情况看,22题第三问分值为6分,均分为,约70%是0~1分。为什么这么低?看几份样卷。
样卷:0~1分卷:
例1:新的生产方式在一天天地被发现和利用,于是人们抛弃了旧的生产方式。但旧的生产方式又拉着人们的经济,因为他们被抛弃,带来了相对严重的经济问题。所以旧生产方式不容抛弃,历史还应当有它的支持。
例2:改卷老师辛苦了,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样卷:2分卷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广大农民破产。但是,自然经济的瓦解,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传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时代趋势。大量农民进入工厂成为工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五四运动爆发,中国_成立。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样卷集中反映了考生常犯的错误,如:没有观点;逻辑性不强,唯物史观欠缺,不讲两点论,更没有重点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只会摘抄原文;语言表达含糊不清,不能史论结合,更不能论从史出等。总结这题的阅卷特点是总体给分,不打小分;摘抄原文不给分。口号是不打保险分,不给感情分。
我们再看满分的样卷:6分卷
在经济近代过程中,好处、坏处都存在,但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
旧生产方式逐渐解体给农民带来了苦难,他们无法维持生计,生活困苦,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知何去何从,不知自己要做什么。但迷惘和痛苦的`过程是短暂的,蒋梦麟在书中写道:“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有人沾沾自喜,有些女孩纺织物品准备销道国外去。《川沙县志》中有说:“女工本事纺织,……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人们很快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向,新生产方式促进社会进步,虽有叶圣陶文中的“老婆婆”,但近代化仍是利大于弊。
样卷点评:这是一篇很好的符合小论文规范的文章。标题醒目合理,论述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材料展开,史实清楚,观点鲜明而且言之有据。开头有概述,结尾有呼应。
那么一篇好的应试小论文的标准是什么?
(1)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开头要诠释观点:开门见山,突出观点。
(2)论据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到好处。
(3)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
(4)史实准确、翔实,语言要有学科特点。
(5)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三、掌握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技能
200多字的小论文该怎么写?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但是,高考试题中往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更多分数,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1.阅读审题,确立主题。可先看问题后读材料,再审题目中特别强调的要求,然后确立观点。对于史论题,由于题干题目已经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对于史料题,先要阅读史料,阅读时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能给我们思考提供的信息点,之后提炼观点。
无论是哪一类型题目,关键是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提炼概括,亮明观点。
2.围绕论点,筛选史实。选择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选择史实材料的宗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发挥证明论点的作用。另外,几乎所有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筛选史实时,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而且要把书本中所学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来说,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3.谋篇布局,史论结合。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通常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可以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还可以用不同的史观分析问题。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逻辑清晰,撰写成文。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整合撰写成文。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首尾呼应,揭示历史规律。行文要注意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否则是徒费文字,无分可得。撰写时字迹一定要清楚,便于批改,容易得分。
在高考新形势下,每位文科考生都应未雨绸缪,重视历史小论文题,掌握解题要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17:0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612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