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管教催生反社会行为

更新时间:2023-02-09 01:24:20 阅读: 评论:0

-->

一些人可以列出许多诸如“小孩不听话就该打”“棍棒底下出孝子”“谁不是被打大的”或者“我又没打别人,我打的是我孩子”等理由,为自己粗暴而具有攻击性的管教方式辩护,但在普利亚·拉贾古鲁等人的研究之前,其实已经有大量研究指出体罚的深远危害。 2012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家庭社会科学系学者琼·达兰特(Joan Durrant)等人回顾了前20年各地关于体罚的研究,发现“体罚导致儿童反社会行为增加”这样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常被体罚的小孩攻击性行为会增加,成年后,更可能有精神疾病、身体受伤、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制造家庭暴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蔺秀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即时的管教当中,打可能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它造成了孩子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应该是不适合的,尤其是孩子长大了之后,他向内攻击的话,就会容易出现抑郁问题,向外攻击的话,就是打别人杀别人的问题。” 蔺秀云曾做过家庭咨询师,现在主要研究家庭与儿童健康发展等问题,近年来关注比较多的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这是一种以公然违抗、敌对等行为为典型特征的精神类疾病,患病儿童的症状就包括经常发脾气、生气、故意惹恼别人等,且频率很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身体的体罚、心理的虐待、忽视等方面,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都有蛮高的预测力。”蔺秀云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诸如此类儿童精神类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的环境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像一些孩子,父母离异,自己被抛弃,父母之间冲突严重,互相跟他讲对方的坏话,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这样糟糕的环境就很容易出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体罚与虐待这两个概念,曾被认为是不同的,理由就是很多人认为儿童需要适当“体罚”去帮助他们建立规则,但“体罚”的危害被更多揭示后,这种暴力管教的正当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否定。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副研究员崔乃雪对这种危害也有较深的体会,2018年2月,她曾对中国大陆关于虐待儿童和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等做法,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违纪行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问题、焦虑、抑郁、自杀等均有关系。这一研究发表在《创伤、暴力与虐待》杂志(Trauma, Violence, & Abu)上。 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这些研究中的“虐待和忽视”并不仅仅是指父母恶意地、反复地、无缘无故地、造成严重躯体伤害地打骂行为,而是包含了父母可能出于好心而进行的体罚、父母常用却并不在意的说骂或威胁,比如骂孩子是笨蛋、傻瓜、无用,虽然实际没打但威胁要打,以及威胁说不要孩子了。另外,忽视孩子身体和情感上对爱和温暖的需求也包括在内。 “凡是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当中,用躯体、精神或性的方式威胁或潜在威胁儿童生存、发展、尊严的行为,都是儿童虐待和忽视。”崔乃雪呼吁父母们在观念上都能够正确地认识儿童虐待和忽视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1:2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73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暴力   社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