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有理地思考问题

更新时间:2023-02-09 01:24:18 阅读: 评论:0

-->

发散性思维的局限 事情的由头是这样:我们家小朋友(一年级)带回来一项作业,要求总结下这个月在学校的“收获”。他很茫然:“收获”是什么?一开始我给他做了点解释:收获就是你得到了什么,比如你学会了新的知识,交到了新的朋友……但他还是没有半点思路。 这时候我忽然意识到:鼓励小朋友“自由思考”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缺少思考的基本方法或思考的素材,他们就容易陷入茫然状态;或者完全不知道从何想起,或者只能说出一些很简单的内容,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 尤其在遇到比较抽象的、概括性的问题时,比如“收获了什么”。所以我尝试换一种方式,运用一些结构框架,一方面把这个问题具象化,变成小朋友日常可以感知的事物;另一方面把这个“大问题”切分开来,变成一些更容易把握的小问题。 首先,我们要实现一个小目标嘛,对吧! 结构化思维的作用 我开始帮他切分:既然说到“在学校”,那我们先来看看,学校里大概有哪几类事情。他自己想了想:第一块,在课堂里的学习;第二块,兴趣拓展;第三块,生活,包括吃饭吃点心啊、课间各种玩等等。他的思路还挺清晰的。我们拿块白板,画表格,把这三项放在第一栏。 第二栏我们来细化。我问他:在课堂里的学习,能怎么分呀?他说这简单,按照科目分就是了。好,那我们就一栏、一栏地写下来。兴趣拓展,每天都有不同的项目,也很容易切分。这样写完后,我们手边就有了一份很多个格子的表格。 小朋友一看,有感觉了,扒拉扒拉开始说,比如在英语课上我学会了写“木棍体”的英文字母,这算不算是个收获?我说:当然算。他又开脑洞:在轮滑课上我学会了“怎么摔跤不会受伤也不会很疼”……嗯,这个也算收获,其实,还挺重要。 每个格子都能跟他的实际经验对应起来,就可以快速填入很多内容。原本抽象的、让他觉得无从措手的问题,现在就变具象了。没多久,所有的格子都被填得满满当当。 如何构造思维结构? 首先,我们需要转换下认识:结构性思维方式并不会局限孩子的自由思考。恰恰相反,当孩子的“自由思考”局限在某个很小、很窄的范围内,无法打开局面的时候,结构性的拓展能令他的思维抵达更广阔、更丰富的层次。 其次,所有的思考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素材根源的。尤其是小朋友,他们的思考都相对具象,需要有一些比较具体的素材,去启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度。所以我们要协助孩子挖掘他所能触及的思考素材:最主要是他的实际经历, 其次是他曾经听到、看到过的内容。在上述两个大前提下,协助孩子构造对某个问题的思考结构,步骤就比较清晰了: Step1:找出问题中关于“范围”的界定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范围是“在学校”。如果有些问题不涉及范围,那么就找出核心概念,比如前两天有朋友问我:怎么跟孩子谈“钱”?“钱”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概念。如果是拿来问孩子,可能会是:你觉得“钱”是什么? Step2:切分这个范围或概念,并对应到孩子的实际经验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范围就被切分成3个大块面。当孩子想到“学校”的时候,那是个很综合的且抽象的概念,一旦对应到课堂、兴趣及生活3个类别,就变得具体了,他可以很容易地继续往下延伸。 Step3:继续细分,直到颗粒度足够小 可以在细分的分支底下写出很具体的事情或细节。比如从兴趣拓展这个大类中细分出素描之后,我们家小朋友就说,我学会了画仙人掌,还有羽毛——它们的画法不一样。这就是一些很具体的“收获”,可以被很客观地叙述出来。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1:2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73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有条有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