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教育是伴随一生的事

更新时间:2023-02-09 01:24:15 阅读: 评论:0

-->

杨绛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在北京,因是家中第四个孩子,所以父亲为她取名杨季康。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想法,将“季康”两个字连读为“绛”,当做自己的笔名,从此名扬海内。 她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堪称一段完美的佳话。被钱钟书称为过去一百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而她在《我们仨》中,描写对家庭,对亲情的回忆与思考,更是感动了太多读者。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杨绛的故事,看一看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为人父母的我们品味与借鉴的观点与见解。 杨荫杭 1、 杨绛的祖籍是江苏无锡。杨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父亲杨荫杭是位心怀家国的有志之士,他早年推崇立宪,留学国外,归国后当过法官,做过律师,还担任过《申报》的主笔,其刚正不阿、不惧权贵的性格,为人们所称道。 杨荫杭曾担任过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当时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北洋政府官官相护,但他依然坚持受理此案,结果得罪了上层,被罢免了职务。 后来他又担任江苏高等审判厅的厅长。一次一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名人联名欢迎,杨荫杭的下属将他的名字也写在欢迎名单上。杨荫杭知道后,非常生气,称军阀“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登报声明自己并未签名。 上海沦陷后,很多名流纷纷投降,而杨荫杭跻身上海,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要他当了汉奸,一概不予理睬,当时有传言说杨荫杭的眼睛瞎了。 在杨绛眼里,父亲是一个“榜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杨绛夫妇与爱国志士傅雷、陈西禾等人过从甚密,却与那些自愿加入“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不相往来。 杨绛童年全家福 2、 杨荫杭不仅在人格上影响着女儿,他独特的教育思想,也像一盏明灯,为女儿的人生指引着航线。 “我只教育我的子女能够独立。”杨荫杭曾这样说。 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进去,杨荫杭在家中设立了一种“有偿劳动”教育。 有次杨家搬家,新房刚刚修葺好,周围还有些地方没有来得及收拾。旧砖烂瓦下,全是蜘蛛和鼻涕虫。杨荫杭开出奖金,让几个孩子负责清理,一只鼻涕虫一个铜板,三个小蜘蛛一个铜板,一只大蜘蛛三个铜板。当时杨绛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发现弟弟妹妹们和因病休学的三姐都在“打工”,心中很受触动。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杨绛上学时,经常陪在父亲身边读书。杨荫杭学富五车,提笔成章,让她十分佩服,就去请教。父亲告诉她:“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母亲唐须嫈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尽管要操持家务,每有闲暇,也会捧书乐读。杨绛学父母的样子,也爱上了阅读。 后来杨绛的女儿钱媛,见父母都嗜读,也因此嗜书如命,最终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系教授。 杨绛与钱钟书 3、 对于孩子,杨荫杭从不训斥,他和孩子更像是朋友。 杨荫杭极力反对经营家产,他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不希望她们成为家产的奴隶。 讲起父亲,杨绛曾说过:“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像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1:2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73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杨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