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
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让孩子们多读,目的是把规范的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孩子头脑中去。海外的孩子在学中文,说中文时,经常会有着不知怎样用中文去表达的问题,这就表明了孩子在学的时候,缺少“读”。一个人语言的发展要不断吸收规范的语言图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走进语言。读着读着,一部分语言现象在孩子头脑中积累下来,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心头。让孩子学会多读,同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比如学《捞铁牛》时孩子看到题目很自然会想出很多问题,为什么捞?怎么捞?谁去捞?孩子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已思考过,并且有着解开疑问的欲望。
三、让学生学会自己说话
海外的孩子缺少说中文的机会,在课堂上,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孩子说的权力,让孩子想说就说,人人参与。在每次的课上,我都会用前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比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教师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富有儿童情趣的画面立即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有的说乌鸦在树上唱歌,有的说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正在想办法,有的说狐狸想听乌鸦唱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即刻被调动起来,就为本课的口语交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孩子与书本的对话
在课堂中,学完了课文,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让孩子自己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如教学《孔融让梨》,在课文上完后,老师问学生:“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按文中的句式说一说,这样一来,不仅让每个学生做到了开口,而且也能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无形中又渗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学完《龟兔赛跑》后,老师留给学生一个问题:龟兔赛跑,兔子输了,但是很不服气,于是它又和乌龟进行一次赛跑。你想结果变成了什么?“先让孩子自由说一说,再归结起来。通过学生间的你一句,我一句,互补的形式让学生驰骋想象,既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又给了学生一个开口说话的好机会。
五、创设孩子与老师的对话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老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实现与孩子的沟通。老师应尽量去创设和孩子交流的机会。比如:在课下主动地和孩子聊天。“你们新年去哪里玩了?”。“老师,我们新年去某某地玩了,我们还爬山了呢”,“老师,我新年去上海了,可好玩了,就是太冷”……孩子们天真可爱,他们原本就有着想和老师交流的欲望,只是有点害羞。老师这样一做,即拉近了和孩子间的关系,又给予孩子开口说得机会。如此一来,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1:0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70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