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广州亚运会盛大开幕,历时半月的体坛盛宴带来一系列激烈赛事,唤起群众运动热潮的同时,也给中小学体育教育带来契机。于是,我们可否大胆断言———“亚运会”就是一部“活教材”,可给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注入鲜活色彩?跌宕的赛事不断制造戏剧性的“体育偶像”、“体育精神”,是否比生硬的课堂说教更加形象生动?近年来,各地纷纷酝酿“体育课”改革,今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更是抛出尖锐议题——— “体育课难道只是疯跑几圈吗”?那么,以体育课改和亚运赛事为契机,我们能否找到使体育课更有趣、更时尚的教学方法?深圳可否结合本土实际,开创出一套 “新式体育课”,一扫学子们“四体不勤”的尴尬状况?
深圳学子成绩越优,体质越差?
记者在“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上搜索相关报道后得知,近年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正呈逐年下降趋势,20%的中学生居然跑不完1500米。该报道还引用相关专家的言论:“由于现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按照1989年执行的标准,很少能有学生达到优秀,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也急剧下降。”放眼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那么,在生活、消费水平高居全国前列的深圳,学子们是会拥有一个与物质条件相匹配的优质身体,还是会因长期“养尊处优”而变得更孱弱?
学生家长钟华告诉南都记者,深圳学子的体质令人担忧:“早些年,就有报道称深圳孩子的肥胖指数已是全国首位,直到近年,肥胖儿童也都没离开过我们的视野。此外,孩子们的协调性、柔韧性、耐力性都非常差……我们年幼时能轻易完成的侧手翻、杠上前滚翻、爬杆等动作,现在许多孩子都无能为力。”
南山实验学校麒麟中学资深体育教师张桓涛告诉记者,近年来,深圳中考一直在改革体育考试的形式和分值:“体育所占比重在加大,往年是20-30分,近年分值上会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但是,满分所对应的体能素质与往年相比,却在显著降低———比如,以男生考试为例,跳绳一项现仅需197次/分便可满分,往年则需要250次/分;立定跳远则仅需二米五五即可满分……这些都是较容易达标的成绩。”
张桓涛透露,“高分体弱”的学生已成为体育教师“重点盯防”的对象:“文化课成绩优秀,体质却很烂的学生现在越来越多……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天资薄弱,而是花在锻炼身体上的时间实在太少了。”他告诉记者,许多“高难度”项目如“引体向上”等,都是可以经过短期锻炼“速成”提高的,可是许多学生要么出于畏难情绪,要么出于“体育课不重要”的消极懈怠心理,才导致体育考试“拖后腿”。
加入“笔试”可防止“重体轻理”?
有人曾戏言:“体育课已经成为了‘自残课’。”与此话相照应的,是一连串怵目惊心的新闻事件———2009年1月,海口某中学14岁学生在体育课上打篮球导致锁骨骨折,手术费逾万元;2007年11月,浙江嘉善某小学体育课上,一男生在与同学嬉闹时摔成重伤,导致左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体育课屡屡制造“伤兵”的背后,固然有老师监督不力的因素,但学子淡漠和匮乏的保健意识更令人深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子告诉记者,许多体育课都是只重“动作”,不重 “知识”:“体育老师会给我们示范标准动作,引导姿势,但涉及到保健知识和体育理论这一块,往往就是走过场似的提一下而已。”
张桓涛承认,当前许多体育老师确实“重体轻理”:“体育老师给学生传授‘体育理论’,往往只能停留在‘口授’上,并没有强制要求学子规规矩矩地拿起标准教材,进行笔记、问答等方式的严谨教学过程……所以,很多学子连基本的保健常识、急救常识都不具备。”
学生家长R oe则建议给体育考试设置“笔试”部分:“从长远来看,体育不仅属于运动范畴,更属于文化范畴……将系统、完善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传授给学子也应当成为体育课的义务。所以,体育考试不仅要有‘武’的部分,也要有‘文’的部分,正如电影大片要‘武戏与文戏并重’的道理一样。所以,体育应当加入 ‘笔试’科目,哪怕是开卷考试也能起到积极效果。”
“一起看亚运”可增加体育课趣味性?
早在2008年7月,《北京青年报》就曾撰文批评当前体育教育“过于枯燥”,该文描述了一位资深体育教师的遭遇:“上课才几分钟,学生们就开始眼神游离,交头接耳。”作为一门符合孩童天性的“讨巧”科目,体育课竟然遭遇学子的消极、冷淡态度,不得不令人深思。有专家认为单调的授课模式已成为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的瓶颈。
那么,怎样上体育课才能重新唤起学子兴趣?家长和老师纷纷献策。张桓涛认为“亚运会”就是生动教材:“我觉得,老师和学生一起看亚运比赛是个不错的上课方法。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直观、形象、规范地将标准的姿势、形体、动作用画面形式展现,再配合生动解说,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比赛的悬念、竞技的激情、结果的戏剧性等等都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此外,张桓涛还建议老师以“亚运赛事”为模型,模拟比赛场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子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比赛,或者把赛事动作进行慢镜头分解,以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自行剪辑亚运镜头,制作视频教材。”
钟华认为,应当让高年级学生尝试“模拟解说”,既能加深学子对体育理论的印象,又能锻炼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很多孩子本身就是忠实体育迷,什么欧洲冠军杯、N B A、澳网美网之类的早就耳熟能详,对体育术语、体育界格局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成人,完全可以胜任模拟解说……通过这样的互动,‘体育通’学生可以给‘体育盲’学生充分扫盲,又无形中传授了‘体育理论’,更将体育教育和思想情操教育、语文教育联系了起来,何乐而不为?”
学生家长董妙凌认为体育教师可以尝试“角色扮演”:“体育教师首先要端正心态,不要把自己定位为‘副科教师’,从而对教学采取草率态度……此外,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老师无需拘泥于传统制服,可以根据时下热点更新穿着———比如,最近英超是热点,那么老师就可以穿一件利物浦或者曼联的球服来上课等等诸如此类。”她还肯定了“体育偶像”的积极作用:“我觉得无论是亚运冠军,还是仅仅长相比较帅气的运动员,都比许多教科书里高大全、脸谱化的‘榜样’来得生动实在。利用孩子们的‘追星欲’,让他们学习、效仿体育明星们的精神和意志,甚至认识偶像身上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这就不仅是体育教育,更是‘人性’教育了。”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5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9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