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我们孟母三迁,哪怕每天我自己的交通时间增加了一倍;为了孩子,我们几乎失去了交际;为了孩子,我放弃事业,甘心成为单位里的边缘人……”“孩子小时候,为他的健康操心;上学了,为他的学业操心;工作了,为他的生活操心;结婚了,在我们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又要替他们分担带孩子的责任,我们的一生都给了他们……”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觉得自己一生都在为孩子无私奉献。
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无私却有了另一种解读。“他们对我们虽然很好,但是附加条件却是我们的一切都必须符合他们的要求,有时候甚至是苛求。这不是爱,这是精神控制”。因为父母在生活上真的对孩子很好,所以对于他们的控制,孩子只能一再沉默地屈服,“因为我们爱父母,因为我们有良心和愧疚感,我们变成了父母手中没有自我的灵魂。”
为人父母者,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SLYT:与人交流的欲望。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说运动会拿名次了,或者学校发生的其他趣事,他们都会一本正经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次数多了,就把感兴趣的东西烂在肚里了,而且与人交流的时候也逐渐学会了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跟人很疏远,至今没有交到亲密无间的朋友。我是有孩子的人了,我准备做个《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那样的人,我的孩子滔滔不绝讲3、5个小时她感兴趣的话题,我会微笑着听完的。
雪依: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我小时候巨迷明星,超级希望自己有成为明星的一天。结果我妈对我说,“你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就你那德性还想当明星?少做白日梦了!”虽然她后面辱骂我的话比这个难听一百倍,但是这句话仍旧让我终生难忘。
心心鱼:自如交流的能力。我爸妈就很担心我会早恋学坏什么的,整天不是上学就是关在家里学习,周末也很少可以和朋友出去玩。开始我还抱怨,久而久之我开始习惯了,开始喜欢一个人呆着,在学校里和同学交流也变少了,我父母很满意,觉得一心扑在学习上才是学生的本职。上了大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失去了很自然和周围人交流的能力!或者是说,一直没得到锻炼过,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说话竟然是需要锻炼的,真可笑。
现在我和人聊天很难持续到3分钟以上,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很多时候是对方想说,那我就听,如果我想说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故事,我发现我会语无伦次,对方会有点费解……每当这种时候,我更加沮丧,更加愿意一个人呆在宿舍里,这种情况叫做宅……
sylvanas:自信和自尊。在我少年时期,她在亲戚朋友甚至是我要好的同学朋友那儿把我说得很差,没有优点全是缺点。每次得到同情她都很满足。结果是,亲戚朋友们以为我很反叛,我的好友同学以为我没治了。
慢慢地我知道了实情,多年以后鼓起勇气问她,为啥要在外人面前把我说的如此不堪,而有些是她过分渲染的。她说,她是为我好,让他们教教我怎么做人。除了认倒霉,我没什么可说的。
Future:小时候看名著,父母觉得对学习没有用,都说看那些垃圾东西有啥出息,就知道让我做题,看资料,参加学校舞蹈,总以为会有表现的机会,他们会支持,却总是把我骂个半死,有时还当着好多人,一点面子都不给我。喜欢学习练字,他们觉得浪费时间,应该好好读书……
Neil:小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得到的都是否定的评价,以至于现在我明知道自己是对的,一旦受到别人质疑就神经性地要去附和别人。小的时候为了少挨骂,很早就学着揣度别人的心思,现在条件反射地要去取悦别人,我周围人脸色一变,我就时刻提醒自己小心,这么活着太累了。小的时候被他们用无比恶毒的语言“调教”,以至于现在对别人的恶言恶语都彻底麻木。
白痴妹子:梦想。小时候看小说也写小说,我爸妈发现了,爸爸撕了我买的书,然后我妈当着很多亲戚面嘲讽嗤笑地问我你好像在写什么小说吧?考大学特想学编导,梦想了十多年,给他们说,被他们叫来一堆亲朋好友打压,说肯定找不到工作云云。然后我妥协了。后来有一天,我妈突然说你学编导也许真的挺合适的。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想辩驳什么了。我承认他们很爱我,他们也很优秀,为我辛苦铺路,我也很感激,可是不让我过属于我的人生,我活着的意义无非就是重复一遍他们的人生,那么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SLYT:发现我们的父母有两种:1、他们不爱自己;2、希望子女优秀,但多用“激将法”。第2种是方式不对,属于技巧问题。第1种就麻烦了,跟不爱自己的人一起生活真的很痛苦。那么我爱自己吗,如果答案是“不爱”,我和我孩子的故事只能是历史重演。啊……
有多少父母的“爱”让孩子窒息
姜澎
“在当了妈妈,看了不少育儿书和儿童心理学的书以后,我才发现,我在大学时的抑郁,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父母。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爱让我的生命了无生趣,幸亏毕业后选择了远离他们。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在反思,不要在我的孩子身上重复他们当年的做法,提醒自己不能为了爱而让自己变得面目可憎”,已经成为一家广告公司总监的史小然(化名)爬上豆瓣“Anti-Parents”小组后,第一反应是大哭一场,因为很多组员说出了她曾经的心声:“其实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都是被父母的‘爱’逼得无处可逃,觉得人生没有乐趣,甚至不想结婚生子。”
80年代初生的史小然就是因为被父母“爱”得快要窒息了,才在大学毕业后顶着父母的强烈反对,选择远离家乡广州,到北京去工作。
有一种爱以分离为最高原则
看到小组的“该童鞋已屏蔽”敲下的那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史小然说:“说得太对了,因为当年我的父母就是用无微不至的爱牢牢地笼罩我,我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他们都希望帮我解决,我所应该做的一切事情,他们都要替我代劳,甚至我的日子他们也恨不得替我来过。让我觉得我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两年前我生孩子时,他们提出要到北京来替我带孩子,我拒绝了,我不想重新过那样的日子,也不想我的孩子过那种我曾经过的生活。”
史小然从小到大,一直都很顺利,“当然,是生活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帮助之下。”她上学,父母都帮她安排好,甚至到初中还是每天接送。上高中后,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两站路,妈妈仍然三天两头到学校去等她放学。每天早晨妈妈因为担心她晚上复习功课太辛苦,干脆在她还躺在被窝里时替她把袜子穿好。上大学前,每天穿什么衣服穿几件衣服,她从来没有自己决定过。在一家公司当老总的爸爸每当听说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给她买什么,从衣服到玩具到各种电子产品。她想买什么,爸爸从来也不说半个不字。
直到高中毕业,史小然所结交的所有朋友都必须经过妈妈审查。差生当然是被排除的,“即使是好学生,也必须是那种在我妈妈眼里心地纯良的,因为妈妈担心我吃亏。不管我的老师是什么脾气性格,妈妈总是能和他们搞好关系”。史小然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她妈妈第一时间就能掌握,连她每天课间买了什么零食,妈妈都一清二楚。晚回家,那也是绝对绝对不可能的。有时她到熟悉的同学家玩,妈妈都会悄悄地在后面盯梢“抽查”。
在父母的保护下,史小然从小到大确实都没吃过什么亏。直接后果就是,她对于人情世故一窍不通。
“父母的爱让我觉得自己是废物”
“我妈妈对我的一举一动那么了解,这让我有时候很害怕。我没说出口的话,她帮我说出来,我想做的事情,她替我想好,甚至做好。我的一切妈妈都提前替我想好。甚至连我的周末,妈妈都会替我安排好,她在加班时也会一天几个电话。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都是为你好’。”到了高考时,她在爸爸妈妈的主持下,选择了保送家门口的中山大学。虽然她自己很想很想远走高飞,但是爸爸妈妈的理由一如既往地不容反驳:这个学校本身不错,而且可以免去高考的不确定性。关键是离家近,每周回家可以方便妈妈照顾。
于是每周五妈妈又会到学校来接她,回到家史小然就又过上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的生活。她妈妈还迅速地和她同宿舍的同学搞熟了关系,以便随时了解她的行踪。
大三上学期她认识了一个高一届的男孩,男孩子要去留学,计划让史小然跟自己一起出国,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手段要求他们分手:找男孩子谈心,找她谈心,威胁断绝关系等等,理由是“我们都是为你好,你一个文科学生,出国以后有什么好的出路,难道待在家里做家庭妇女?时间一长,家庭肯定不稳定,如果他真心爱你就该留在国内”。
重重压力下她和男朋友分手了。但是,她出现了抑郁的症状,甚至被学校的老师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那时候,我觉得人生特别没有意思,我活着就是为了父母活着,我就是他们的木偶,我的生活由他们规划,我的幸福必须要他们来给,我的人生是要他们来判断的,而我的感受完全不重要。我觉得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活了20年的我,那就是——废物。”这也是史小然看到ANTI-PARENTS的小组后觉得特别有共鸣的一点。
“为了逃避父母的爱,我选择了去北京”
休息一年重返学校,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摆脱父母的爱。为了她离开广州,妈妈哭过,但是“看到她哭,我那时候只是想,眼泪也不能动摇我,因为为了让我和男朋友分手,她哭了好多次,连我爸爸都哭过。”
也许是压抑了很长时间,出于叛逆,她到北京后和爸爸妈妈在电话里发生过很多次争吵。她心里很纠结,又很内疚,又有一种快感。甚至她和现在的丈夫结婚都没有事先告知父母。丈夫曾经问过为什么,她没有解释。
“其实,我不是不爱父母,当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一定会照顾他们,但是如果我一直和他们待在一起,他们那无时无刻不在的‘爱’就是时刻在提醒我,我是一个‘废物’。离开他们到北京后,虽然我很辛苦,但是我很快乐,我的心理很放松,以前的抑郁也不治而愈了。”史小然说:“现在爸爸妈妈已经习惯了我的远离,不太管我。可能是远香近臭,我们的关系反而亲密了。”
抱怨的小孩,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
樊丽萍
得知现在的很多80后、90后把父母称为“祸害”,年过五旬的宋女士和丈夫嘀咕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给已经工作的女儿打电话:“你现在也长大了,到底怎么看待我们,不会也在网上骂我们,认为我们是祸害吧?!”
随着“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曝光,很多50后家长都像宋女士一样,被彻底“雷”到了!想不通的家长很多,“我们是孩子最亲的人,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到头来反倒成了‘祸害’?”
而直接表达愤怒的家长也不少:“没有我们保驾护航,孩子能有今天?”
不及时管教就等于给孩子更多犯错的机会
宋女士的女儿,一个标准的80后,如今已从沪上名牌高校毕业,就职于公务员系统,去年刚刚结了婚。
照宋女士的话说,她和先生现在才稍微安心一些。“孩子的事业和生活终于都迈上了正轨。”但“祸害”两字终究让宋女士感到心慌:亲身女儿心里究竟如何看待父母,她心里没底。
从小到大,这个三口之家以女儿的升学和成长为轴心,充满了各种纷争。“吵得激烈的时候,她和她爸就像阶级敌人,为的都是些芝麻大的事情。”宋女士回忆,女儿读初二时迷上了漫画,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读高中时,不仅家里的漫画书堆得比教科书和辅导读物还高,班主任也打电话来告状,说女儿在语文书皮里包了一本漫画书,上课时偷看。此外女儿还被老师称为班上的一颗“老鼠屎”,因为不仅自己看,还把书借给别的同学。就在班主任来电的当晚,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爸爸当着女儿的面撕了好几本漫画书,家里堆得像小山高的漫画书被一本不剩地扔进了垃圾箱。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误入歧途,孩子已经不能自控,家长再不好好管教,就是给孩子更多犯错的机会。”和宋女士一样,很多家长都认为给孩子“做规矩”是必须的。
宋女士坦陈,丈夫当时扔掉女儿所有的“宝贝”,女儿也记仇,在后来报考大学时执意要到外地高校读书,远离父母监视。但从最终结果看,“粗暴对待”还是取得了预料中的效果:女儿在脱离漫画的“”后成绩稳步提高。
“读书的时候成绩要好,踏上社会交友要慎,在单位工作不能目中无人,没有我们常年的啰嗦和提点,哪有她的今天?”给女儿打电话询问自己是否是“祸害”的那天,宋女士得到了一个模糊的答复:“别啰嗦,我对你和老爸很不错啦。”
听之任之?你是父母你也做不到
对于自己的管教行为被孩子贴上“祸害”的标签,50后的父母心态不一。有人从反省自我开始,亦有人显得无比愤怒。
“从幼儿园起,大多数父母盯着孩子读书、考级,没有了娱乐和玩耍。这样一路在逼迫和赶场子中长大的一代,没充分体会生活的乐趣,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肆意地快乐地相处,想起来怪可怜,没有体会生活的乐趣,怎么去热爱生活?”一位家长不禁在常去访问的家长论坛上大胆留言,呼吁更多家长应该去拜访 “父母皆祸害”之类的小组。“看看长大些的孩子们在我们面前不说的心声,了解他们多些,放手多些,从现在做起吧,让他们多透透气,多些时间体会家庭的乐趣。”
然而,不少家长“实地勘察”后莫名来火。
“如果孩子把父母称为祸害,那么请他们扪心自问,以后他们成了父母,能对孩子听之任之吗?”在一些家长眼中,网络上那些直抒胸臆,道说父母如何祸害自己的帖子,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顶着“脑残”、“愚昧”、“无知”的骂名,身为家长的张女士这一阵也开始“潜伏”在网上,渴望了解别的孩子对父母教养的想法,从而更理解自己的孩子。一篇控诉帖很快进入她的视线,大意是说一位母亲在她女儿读中学的时候强行干涉并中止了她的恋情,在女儿20岁意外怀孕时强迫她做了人流手术,并在女儿25岁以后急着让她去相亲……“这个女儿觉得自己现在不幸福,都是母亲一手造成的;但换一个角度想想,有哪个母亲能放心让女儿在中学没毕业的时候就敲定自己的人生大事,在女儿脚跟还没立稳的时候生个孩子?”张女士不由感叹,很多在网上抱怨的孩子,把成长历程中的喜悦归功于自己,一些没有逾越的难关和障碍则怪罪于父母。“或许只有这样的孩子自己当了父母,才能体会为人父母的不易。”
50后家长中,亦不乏言辞锐利者。在一位家长眼中,忙于在网上搞小圈子控诉父母,并共同商量如何与父母对峙的孩子,本身已经成了一种“祸害”。“把家庭的矛盾极端化,这样做不仅对他们自己没有好处,还会带坏很多尚且年幼、不辨是非的孩子。”而让这位家长最不满的地方是,网络上一些自称是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而分析父母行为的孩子,他们把父母的管教行为当成“病态”来理解,缺乏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见识了“祸害”之说,更多的家长开始“后怕”:完全控制孩子的一切?对孩子说话口无遮拦?任凭自己的情绪化作祟,对孩子横加指责、呵斥?一旦出现裂缝,代际关系的修补恐怕并不如原先所想的那么简单快速、理所应当。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4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9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