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肺腑的呐喊:救救孩子!

更新时间:2023-02-09 00:40:15 阅读: 评论:0

-->

深圳晚报前不久推出两组关于中小学生的报道,一组内容是“少年离家出走,女孩跳楼殒命,应试教育让孩子付出生命代价”,一组是“黑网吧成为孩子寻觅另一个世界的去处”。前者属于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后者属于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问题。两组报道题材并不新鲜,但记者连续追根究源,深度开掘,报道刊出后仍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垮孩子的一组系列报道,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切有关中国教育在制度上、方法上、观念上的痼疾沉疴,让所有孩子的家长以及所有关注教育、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切肤之痛。综观晚报这一系列报道,其探讨孩子的健康成长,用心之良苦,期望之殷切,一言以蔽之:教育制度到了非要改革不可的地步。

笔者这里以沉重的心情对第一组报道作一简单评述。

1月22日A12“社区新闻”版刊发两篇报道:“少年离家出走 10天里捡垃圾糊口”:“只因考试没考好 女孩跳楼殒命”。报道说,离家出走捡垃圾糊口的男孩子是因为“作业太多了,不想写”;而选择跳楼的初一小女生,只因考试成绩不好受到家长责怪,绝望中没有留下一言半语,可见其死的决绝。“男生出走,女孩跳楼”的报道见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发一场言辞激烈碰撞的市民热议。“人们普遍认为,孩子的做法太偏激、太极端了”,一些市民甚至批评孩子“心理承受力太弱”、“不珍惜生命”。似乎都是孩子的过错。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哀!因此,报道引述市民观点的同时,保持一种理性的判断,严肃地指出,“透过孩子们错误的行为方式,我们无法忽略一种声音,那是孩子们发出的呐喊和抗议。”(应该是对当今教育制度的血与泪的控诉)。记者更是义愤填膺,“语出肺腑”:“孩子没了,谈何教育!”

翌日,晚报推出连续报道,“匆匆离去的孩子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美?”“导致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编辑部动员读者受众参与讨论:“是什么让孩子们的花季笼罩上阴霾?”报道广泛集纳“各方热议”:校方指责家长忽略家庭教育;家长指责学校应试教育给学生太大压力;诸多网友则指责孩子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差,家长与孩子沟通不够,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等等,不一而足。只有个别网友一针见血指出“这是应试教育的后果,让孩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孩子的绝望,在于现行的教育制度!

那么,孩子们的真实状况是什么样呢?1月25日A2~3“今日看点”版以“孩子不能承受之重”的栏目,报道中小学生沉重负担:“十多斤书包背上肩,作业写到深夜11点,假期辅导班一个接一个——深圳孩子学习到底有多苦?”报道列出深圳中小学生面对山一样重的学业压力之种种现象,并就“孩子学业太沉重”的话题,开通热线和邮箱,请读者公众发表意见建议,参与讨论。

在广泛听取读者意见基础上,1月26日推出题目为《对教育主体不可偏废》的“晚报早评”文章。文章对于当今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义正严辞批评,强调“孩子们才是真正的是教育主体”必须得到尊重。“教育之未来,系于对主体的认定和尊重……一切想法、方案、政策、法规都应以他们为中心,是提供而非硬塞,是付出而非给予。”这是一篇可以说是向当今教育制度发难、讨伐的文章。

接着,1月29日再次推出社区调查:“深圳孩子不堪重负谁之过?”报道追根究源,剖析原因。孩子们说:父母、学校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每天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试问,我们怎么能够轻松起来;家长们说:升学的残酷竞争、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苦不堪言。接二连三发生的血的事件告诉我们,很多学生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政府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孩子!老师们说:学业压力大的根源在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在作怪。社会对于人才的判断标准被扭曲,家长对于孩子成才的片面认识,教育行政部门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等等,各种力量向老师施压,老师不得不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去;校长表示:深知目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都存在不足,推行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和理念阶段。孩子们用生命向教育制度抗议的行为值得全社会来反思。现在到了必须反思必须改革的时候了。报道以全面、深刻的质疑和思考,对系列报道的初衷给予完满的回应。

报道从“女孩跳楼殒命”开始,记者“语出肺腑”:“孩子没了,谈何教育!”到“市民热议”最终归纳出结论性意见,步步展开,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直戳痼疾痛处,激起心灵震颤。

孩子被学业逼得出走或者走向绝路,这已不是偶然事件,也并非深圳一地之现象。现行的教育制度,常为人们所诟病。顽疾沉疴似乎为人们所司空见惯,孩子的血泪呐喊控诉,并未真正引起社会的注意,甚至在人们的被扭曲的观念里成为孩子们的过错,这一点从报道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不能不是中国教育制度的莫大悲哀。深圳晚报报道能够抓住两件偶发事件,透过司空见惯的现象,挖掘出振聋发聩的舆论效应,这既是他们关注孩子的未来、中国的未来的一种情之所钟、心之所到的责任感,也是一家媒体具有过硬的编采基本功的表现,这恐怕是这个系列报道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报道方式上,他们采取连续追踪系列报道和调动读者受众积极参与的形式,也使报道的舆论效应加倍放大,报道更加深入人心。

郁杉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4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8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肺腑   孩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