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扩展资料
2. 孔子教育思想
3.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4.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5. xxx学在官府xxx意味着官府有学而民间无学,当时的人们只有到官府才能学习到知识。不仅如此,而且连书也是只有官府才有,百姓是没有书的;当时学习xxx六艺xxx的器物和实际演习也是只有官府才有条件;就是说当时学校、学术都由官府把握,比当时的官员学有所长,但是他们的知识却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不传给其他人,造成当时官员各从其父的情况,学术也是垄断的。这个现象在封建王朝早期屡见不鲜,比如班彪、班固、班昭都是一家人,且都善于著史;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也是个史官。
6.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7. 我很喜欢这段是因为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各个阶段中的最好状态,年少时应该积极向上,勤学苦练,“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年后自立自强,中年时能明白凡事不可强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年老时成熟睿智,豁达大度。
8. 扩展资料:
9. 孔子作为我国早期的教育家,他通过举办私学使得平民也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扩大了教育的对象,还打破了当时有贵族垄断教育的现象,让百姓实现了受教育的愿望,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入学的机会孔子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孔子xxx万世师表xxx实在是当之无愧!当然他这样的大力创办提倡私学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10.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11.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2.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13. 孔子的作品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是他死后,弟子编写的。
14.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1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7. 名言很多,选择了自己喜欢的50条:
18. 因为私学的兴起不仅打破的是只有贵族入学的旧传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xxx政教合一xxx,西周时期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是不进行区分的,教育和行政是合二为一的!这非常的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孔子大力的发展私学就是也是对xxx政教合一xxxxxx官师不分xxx这样垄断性教育的冲击!为后来诸子百家时期,思想的爆发式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他是xxx百家争鸣xxx的先驱。而他的xxx有教无类xxxxxx启发式xxx等等的教育原则也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
19. 并且他不仅招收贫穷子弟,在《论语·述而》记载:xxx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xxx这句话是说,只要这个学生年满十五岁,我就不会不教他!表现出了对人的平等对待,这是他xxx有教无类xxx之教育方针的最佳体现。
20. 子贡说:“有美玉在这里,藏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好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等待商人呢。”
21. 但是随着西周统治的渐渐瓦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开始相继争锋,官学式微,私学兴起。孔子应势也开办了自己的私学,他虽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但是孔子所办的私学是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学校,比如经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可见孔子私学的规模巨大,效果显著。
22.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23.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
24. 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5. 国学中有关奉献的名句,比如《道德经》、《论语》等经典读物中的名
26.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27. 出自《论语·卫灵公》。有志向的仁者,没有为了生存而去损害仁义的,但有为了仁义而奉献自己生命的。
28. 第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29. 这章经文的核心要义是:一个人是多做少说,不要说大话,空话。要实实在在的做事,甘于吃亏,甘于奉献。
3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1. 也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32.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3. 孔子史学思想
34.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3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6. 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3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8. 我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朽木上无法雕刻精美的图案,粪土垒砌的墙壁无法粉刷”。
39.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40.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41. 很敬佩古人的才学,对今天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句话。
42.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43. 出自——西汉扬雄《法言·君子》。
44. 司马迁评价他:诗有之:xxx高山仰止,景行行止。xxx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45.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6.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xxx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47.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48. 孔子强调入世,认为有德才的人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入仕)做有用人才。
49.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1. 孔子经济思想
52.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3. 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就是在品格、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54. 原文: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55.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6.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57.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58.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59. 《法言》对后世所产生的这两方面的影响,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但在当时神学迷信作为正统的官方思想弥漫泛滥于整个社会的情况下,他独能发表这样一些怀疑和不满,是很不容易的。
60.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61.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62.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3. 《法言》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是比较大的。
6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65.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2:2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80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