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思想的逻辑起点,实际上是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思想线索,即主要依靠自身的血液及所潜含的能量与疾病达成一种和解。
我经常在演讲中提到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要引导孩子自我教育,前提是教育者先进行自我教育。
而打开自己的心门——是父母亲和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关键。
中里巴人说,很多长期被疾病困扰的朋友,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卑微的思想,仅满足于蜷缩在阴冷的小屋,搓手跺脚以求得些许的温暖,却没有勇气走到外面来感受阳光。也许担心阳光太刺眼,也许觉得太阳的温暖离自己很遥远,可是如果您想融化心底的寒冰,如果您想要脱胎换骨,那就必须从黑暗的小屋走出来,让阳光直接穿透胸膛,点燃内心曾经潮湿的火药。心中的炉火一旦点燃,我们将能自行调节阀门,或让其激情四射,或让其温暖如春,那全是您自己的身心,您自己的四季。
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味着先打开自己的心门,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去温暖、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这才是教育的智慧。
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幸福和快乐需要真情实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才会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享受,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陶冶人的情操。
我们都知道,精神上的富裕才是真的富裕,精神上的快乐才能算是真的快乐。物质上的奢侈远远比不上一顿精神和心灵上的盛宴。正如休谟所言:“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每个人都有感情,孩子也不例外。相比之下,孩子的真善美常常让大人相形失色。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做教育的时候不能通过情感来达到目的呢?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应该是感动,应该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问儿子:“你记忆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断是什么?”
儿子毫不迟疑地说:“是那个晚上,我参加完童子军聚会,你来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汽车帮我捉萤火虫。”
事情如此普通,这位父亲已经不大记得了,却成为儿子最美好的回忆。儿子当时知道父亲很繁忙,满以为不会停车的。这是父子在一起的美妙的晚上,父亲的行动等于在对儿子说:“我爱你。”
还有一个故事:友泽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一次,老师准备组织学生去郊游,但不幸的是,天下雨了,因此,这次活动被取消了。
友泽感到很郁闷,他怒气冲冲地赶回家。一进门,他甩下书包,一头倒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父亲见了,决定和他谈谈。父亲用手拍了一下友泽:“你看上去很不开心,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可以跟我说说吗?”
于是,友泽把郊游的事跟父亲说了一下。
父亲听他讲完后说道:“这雨什么时候下不好,偏偏这个时候下。”
友泽紧跟着说:“是啊,为什么现在下呢?”
这时,双方沉默了一会,然后友泽说:“哦,这次不行,可以等到以后再去。”显然,他现在平静了许多。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发过脾气。通常,只要友泽气愤地跑回家,他的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全家人,使每个人都不开心。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到深夜,直到他睡着后才算结束。没想到,今天父亲的一席话竟使他变得乖巧起来。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我们可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让别人知道他们能够爱并且被爱着。在交流中,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的建议是:
首先,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要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做为一个教育者,我们需要从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责备指责式的关心是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
其次,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但一定是情感上的。不能就事论事,只讨论学习成绩,或者只是一味的要求说教。对犯错误的孩子也要保持心的平和,不能用焦躁愤怒责骂来解决问题。沟通可以更多的侧重孩子的生活,兴趣,通过情感来引导孩子。
最后,教育者尤其是父母自身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且构建一个和谐、充满人性温暖的家庭。没有人不喜欢温馨祥和的环境。“寒冬腊月”中是无法盛开美丽鲜花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38: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78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