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读六年级的贵州少年小广(化名),用校牌的挂绳在家中结束了自己年仅13岁的生命,给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痛惜。
十几岁甚至不到10岁的中小学生自杀,已经不是罕见的现象——几句批评,一声指责,就有人跳楼上吊、自绝生命,伴随的往往是学校、家长对责任的纷争。然而,小广的离去,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孩子的父母面对记者不停地念叨,因为“孩子很乖巧,也很孝顺,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会走这条路啊。”孩子的老师十分震惊,因为“事发当天上午,我还在班上当众表扬了小广,夸他语文成绩进步很快呢。”
没有指责,没有批评,也没有打骂,一个13岁的少年,何以决然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从父母、同乡和老师的追忆中,还是可以发现蛛丝马迹——小广的父母说,孩子此前一直在贵州老家读书,这一学期才转到深圳来上学,跟其他学生在成绩上存在差距。一同以种菜为生的几位贵州老乡告诉记者,小广平时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周围也没有同龄玩伴。班主任老师说,小广确实性格有些内向,不善于沟通,很少主动跟老师讲话。
远离故土、缺乏同伴、性格内向、不善沟通,一个从偏远乡村来到繁华大都市的孤独少年形象,已经勾勒得淋漓尽致。
对于小广来说,贵州的乡村,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繁华的深圳,却满是陌生人的面孔。看似人声鼎沸,却无人可诉心声,城市乡村的天壤之别,与周围同学之间的差距,让寂寞少年小广自惭形秽,心中满是孤独。而父母关注的重心,是搞好生产,增加收入,打好物质基础。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心中的苦闷。小广的母亲回忆,事发前一天下午,小广和其他同学做完值日回到家中,他们也没发现孩子跟平日有什么异样。
面对留守儿童的种种困境,有人大声疾呼城市给农民工的孩子以同等的学习待遇,让他们能在父母的身边学习。然而,农村少年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道路,也许并不是铺满鲜花。内心的孤独与抑郁,其困扰有时远甚于物质的贫乏。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广的悲剧,或许不会是最后一个……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38: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78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