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则资料供大家一读。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了一个教育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基础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其中有下面四段文字:
美国的学生无论品质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看来,让地球调个头,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视体、音、美,而轻视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体音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对数理化则并不看重。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晃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样写的:
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以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其中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喜欢把手端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孩子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的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优秀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相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举办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国的孩子屡屡摘金夺银!中国往往获得团体冠军!这更为30年前的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0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这30年来共培养了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30年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世界上最最勤奋、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的中国学生还没有出现一名这样的人才!
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现在,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报名参加培训班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仍然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是的,中国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却输在了终点线上!
这一事实,是对中国现行教育模式的极大讽刺;这一事实,不能不令我们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深深地反思!
不知道反思的民族,不算是睿智的民族。
千千万万的家长朋友们,我想问一句不时髦的话:“起跑”真有那么重要吗?
但凡有点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线上争分夺秒,只有对60米、100米、200米的短跑才有意义。而其他一些长距离的赛跑,像5000米、10000米乃至马拉松赛,不要说起跑线上的作用很小,就连前半程的成绩也不是那么重要。此类赛事,很大程度上是比试运动员的体力、耐力以及把握现场、随机应变、危机处理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看谁起跑早半步或晚半步。
人生不是一场能够立见分晓的短跑,而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行旅,是一支起伏跌宕的组歌。人的成长过程,远比体育赛事复杂得多,更不能简单地以其起步阶段的情况来论定输赢。历史上那些少年愚钝、大器晚成,或者成才之路崎岖坎坷,几经曲折才找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伟人、名人不必说了,即以我们自己的切身经验而言,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的同学们,那些成年后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的同学,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时不见得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相反,小时候显得出类拔萃,长大了却“泯然众人”的,实在也并非个别。
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不一定就赢在终点线上,不一定就赢得未来,赢得人生。
让我们都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起跑吧!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当然好。万一输了,也大可不必沮丧。只要不甘落后,方法得当,锲而不舍,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照样可以赢在终点!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3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7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