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不爱听的100句话之“我说不行就不行”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人之母就有养育子女的重任,既要养又要育,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有位吕女士很重视爱子的学前教育,购买图书教他学说话、学唱歌、学数数、讲故事,为儿子的智力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学勤问。儿子因为从小讲方言,第一次听到小伙伴们说普通话时,无法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不敢开口,小伙伴们还以为他是哑巴呢!可他却用心听、用心记住伙伴们说的话,常常回来问吕女士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吕女士一一给予翻译。过了十几天,他就学会用普通话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并一起做游戏了。他从学前班到小学毕业时的成绩一直很好,由于他勤奋好学,后来以全学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
中学时期,儿子的学习成绩仍然遥遥领先。可吕女士没有满足现状,紧紧地盯着儿子要求他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可吕女士忽视了儿子生理上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没有关注帮儿子度过青春危险期,却在学习上一味加码,把自己上大学的夙愿强加给儿子。
初中二年级时,随着吕女士的工作调动,儿子转学到另一所省重点中学。他拼命读书,积极备考,学期末考了全班第一名。儿子高兴,吕女士也风光,称赞儿子有志气。可是儿子却对吕女士说:“妈,我以后不想做尖子生了!我读得太辛苦了!”吕女士态度坚决地回答他:“不行,不想做也得做!”儿子不明白地问了一句:“为什么?”吕女士厉声说:“不要问为什么,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如果当时吕女士懂得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该对儿子说:“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
成为尖子生,当然是好事,可以证明你是有能力的。如果不能做尖子生,也不要灰心,可以总结教训,使自己更成熟起来。”这样可以让儿子正确调控自己,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培养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可是,吕女士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卸去心理包袱,没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学习,反而是层层加码、次次加码,总是把沉重的压力加给孩子,逼着孩子往分数、名次上爬,以致后来吕女士有了尝不完的苦果,饮不尽的苦汁!
儿子刚进入高中一年级时,期末成绩有些下降。吕女士下班后冒雨到班主任老师家了解情况,但不是了解儿子的在校生活、学习的状况,只是了解学习成绩。她总是强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当孩子的视力下降时,她没有采取积极的治病措施,以控制儿子视力的减退,而忧虑的却是报考大学不好选专业,这无形中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的思想包袱越背越重,脆弱的心理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母亲强加的精神压力。
临近高考时,孩子哭着求吕女士:“妈,我不读大学了,我不参加高考了!”吕女士仍然简单而严厉地答复:“不行!你一定要参加高考,一定要考上大学!”这是多么残忍的“母爱”!多么可怕的“补偿心理”!吕女士就此一步步地把爱子推向深渊!如果吕女士当时能观察出儿子的异常心理,能答应他的要求,不强迫他参加高考,让他休学,进行精神疗养,就不至于有后来的“失子之痛”呀!
孩子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吕女士不了解他的生活和健康情况,在他食无味、睡无眠的情况下,连续几天用小公鸡炖洋参给他吃。这物质上的“母爱”不但无能为力,简直成了无形杀手!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太年轻、太幼稚了,心理上、感情上太脆弱了。
儿子因为品学兼优,最终被厦门大学录取。他有聪明才智,有良好品德,但心理却承受不了如此层层重压的负担,从心理烦躁发展到陷入精神崩溃!上了大学后,却因病休学,他渴望学习,但为时已晚了!在吕女士陪他从大学校园回家的公共汽车上,他还懂得把座位让给老人,即使精神发生了障碍,他仍然保持着尊老的美德。
像吕女士这般的“母爱”救不了爱子,儿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生活的勇气。 吕女士痛心啊!把儿子养得体魄健壮,却没有培养他健康的心理。
什么样的孩子才算得上是好孩子?长期以来,在不少老师、家长甚至社会的字典里,学习成绩好是和好孩子划着等号的。仿佛孩子只要文化学习好了,其他方面自然也会好的。这是一个害人不浅的认识误区!
从无知稚子成长为栋梁之材,孩子需要在身体、心理、智能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培育和发展,缺一不可。学业不佳,不上名牌重点学校,亦或成不了人尖儿,但并不妨碍孩子拥有一个平凡而快乐的人生;而仅有“智”而无“身”或无“心”(甚至两者皆无),不难推测,如文中儿子之类的悲剧往往是在所难免的。
这个道理说开了谁都能明白,但现实中犯本文母亲这种惨痛错误的家长却不在少数。原因不在别的,只在太顾眼前一时的得失,太急功近利,而忽视了人才成长所必需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1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53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