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泉不到六岁,对客人无礼是妈妈最伤脑筋的事情。家里一来客人,不论是大人还是有小朋友一同来,他都出人意料地表现出霸道、没礼貌,有时候还当着客人的面耍脾气;如果有同龄的小客人,他还会和人家抢吃的、抢玩的,很不友好。一天,妈妈多年未见的同窗好友突然登门拜访,妈妈让泉泉叫阿姨。泉泉瞥了一眼说:“大肥婆。”妈妈一听,觉得很没面子,就斥责说:“你怎么这样没大没小!”泉泉却毫不示弱地回答:“她本来就很肥嘛!”
当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大人们总会摇头说:“这孩子怎么这样没大没小!”孩子的父母听了,会脸红不止,甚至会当面对孩子进行斥责。
在某些状况下,孩子是真的不清楚合理的行为规范以及界线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和老师争辩?为什么不能在阿伯面前发飙?为什么有些话对着大人说就是没大没小?此类人与人互动的准则,正是初进学校的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常常在孩子学会之前,可能早就已经犯“N”次令人不悦的错误了。
另一些情境中,孩子是故意挑衅的,这最让“高高在上”的大人们感觉受到侵犯。顶撞、反抗,那些不规矩的表达方式,传达的不只是“己之所欲”,而是有强烈的不满与不顺从。换个角度想,长辈对小孩儿来说,充满权威,却也代表着强有力的支持。他想引起你的注意,也想抗拒你的威权;想确定你的保护,也巴望着逃离你的限制,这就是孩子、也是我们在人群中寻求独立却需要维持联系的过程。他不是不懂得该尊重,而是他还在寻找那一个拥有你的关注又不失去自己的平衡点。
实际上,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父母,你期待孩子从哪儿学会“遇见师长要问好,在公共场所不争吵”这些行为?
而后,父母应该反思一下后面的几个场景——是不是孩子一闹脾气,每次都能达到目的?父母是否总是顺其意或是每回都跟着发怒?爸妈自己对待其他长辈时,是不是同样地“目无尊长”?爸妈曾经和孩子细细谈过关于彬彬有礼这一回事吗?还是通常透过处罚、怒骂,使孩子知道下次不可以这样?……
爸妈需要想清楚的是:我们想要孩子有大有小,是要灌输他对长者的戒慎和恐惧,还是希望他能通达事理、行事合宜?回归到最核心,其实还是“尊重”吧!
引导孩子,我们尊敬的是辈分、是知识、是理、是历练、是情分、是人与生命,其中包括自己,以及其他人。“礼”,是指行为标准必须留有弹性,因时因地调整,这需要经验和提醒。而“敬重”的心情,是这些举止最初的动机,需要父母的照顾,需要陪着孩子坚持。带着孩子观察并体会行为“有大小”的人,会让人感觉舒服、愉悦与温暖。孩子会很乐意学着成为“有大小”的人,除了因为发现“大小”之理,也因为他们发现了成为这样一个好人的价值。
小陈家的小侄女和她特别亲。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小侄女却一个劲儿地吵闹,也不理会客人的招呼。过后小陈与她玩过家家,小陈是“主人”,小侄女是“客人”。“客人”来了,小陈没有像往日一样用果冻等一些好吃的东西招待小侄女,而是对她不理不睬。小侄女委屈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时,小陈才对她说:“姑姑不理你,你是不是不高兴了?那刚才来的那位客人,她向宝宝问好,宝宝不理睬她,客人是不是也不高兴呢?”小侄女似乎听明白了。以后家里来了客人,她也会主动打招呼,有时还会将自己的水果拿出来招待客人。其实,只要大人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孩子很快就能明白道理,并且能做得很好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1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51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