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人们说“找工作比摘星星还难”。加之近来企业用人的趋势发生了变化,这使面临就业的年轻人变得更加忧虑。企业用人的最大变化就是“有经验者优先”。在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中,完全没有时间带新人,教他们做这做那。加之对新人的培育经费不足,企业更倾向于雇用有经验的人。
第二个变化就是企业中的实习生增多。在转为正式职员之前,作为实习生工作,积累经验,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在录用之前检验志愿者的实力,对求职者来说,可以体验公司生活,而且会提高被录用的几率,因此深受双方的欢迎。
这样看来,将来无论是多么好的大学,多么优秀的毕业生,如果没有工作经验的话,也难以找到工作。在学生时期,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或是做一些兼职是大有好处的。
什么都原意尝试的态度
澳洲使馆文化公报室每到放假的时候,就被那些来实习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弄得乱糟糟的。他们来这里学习的不是一两件事情,而是从工作人员的礼貌,到使用传真机和电脑等机器、整理文件、操作录像机、整理幻灯片、提供来访者信息、策划及实施各种文化宣传活动等都要一一学习。这对于只与书和电脑打交道的他们来说是一种对职场生活的完全体验。但是,在同样的时间里,有人进步很快,也有人毫无进展。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正是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积极的思考、什么事情都愿意尝试的进取心。
“是的,我知道了,我再试一次!”这样干脆的回答之后,就开始抓住事情认真工作的人,让人心情愉快、也愿意教他们。但是,也有的孩子,如果觉得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事,就不愿意去做。
当然,在他们的身后,—定有这样培养他们的父母。如果孩子做了不能立即看到收获,或是家长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家长就会说:“做这些没有用的干什么?好好学习!”
但是,我们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努力学习的人吗?社会需要的是什么都愿意尝试的积极的人。假定组成一个团队的话,你会选择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孩子,还是选择那些只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的孩子呢?当然是前者。
事实上,面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不是一两天养成的习惯。这需要从小开始不断的训练。那么,我们的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善于做事呢?
第一,教给孩子工作的快乐。发明大师爱迪生每天要埋头研究18个小时。对于“如何能每天都长时间地高强度地工作”的问题,他回答说,“这样有趣的事情怎么会感到累呢?”即使是同样的事情,也会因为每个人喜好和重视的程度不同,既可以成为繁重的劳动,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
因此,应该教给孩子享受工作的方法和心态。家长有必要仔细地观察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即使是讨厌的事情,也尽量诱导孩子和自己喜欢的事情相联系,快乐地去做。
第二,不断的练习。
世界级钢琴大师Rubinstein(1887--1982)以刻苦练习而闻名。
有一天,他的朋友问他:“像你这样出名的演奏家还需要那么认真地练习吗?”
他笑着回答说:“如果一天不练习,我自己知道;两天不练习,朋友知道;三天不练习的话,听众和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所以怎么能不练习呢?”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世界上著名的选手也好,演奏家或是画家也好,他们的成绩和作品都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努力。
第三,最重要的是,领悟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
18世纪建圣彼得大教堂的时候,负责工程的人向一个正在认真凿石头的石匠问道:“你现在正在做什么?”这个石匠神经质地回答:“你没看到吗?我不是正在凿石头吗?”
过了一会儿,他又向另外一个石匠问了同样的问题。“养家糊口啊,不就是为了生存吗!”第二个石匠发着牢骚回答。
又过了一会儿,他又问了第三个石匠这个问题。“我正在做建造圣彼得教堂的荣耀的事!”这个人在圣彼得大教堂完工后,成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家。
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像这样做事的时候能体验到其价值,了解其目的并努力工作的人,比别人更能充满热情的工作并将获得持续的发展。
专家预言,将来的职业中有一半以上是与因特网直接相关的领域。信息通信、金融、广告、服务、尖端技术等的相关人士,或者是不从属于某一个企业,而是以个人为单位从事经济活动、靠自己的企划而获取利润的相关人士,他们将是产业运营的核心人物。
他们不是出售有形商品,而是出售信息和想法的人。那么他们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呢?
很显然,要想把他们的能力和成果联系起来,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仿佛用手做的事情一样,用脑做的事情也是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完成。要教给孩子脑力劳动和其他领域的劳动一样,如果不经过不断的努力,不付出流汗的代价是不行的。
身体和头脑就如同刀刃一样,如果不经常磨的话,就会变钝,等到真正用的时候,便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从小开始,就应该让孩子通过送报纸、擦皮鞋、洗碗等一系列劳动亲身体验“汗水”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1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46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