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成绩的课堂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3-02-09 00:12:24 阅读: 评论:0

虽然六年级数学的课堂时间足够多的多,但是还需要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倾听能力

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修养。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开发智力,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如在课堂上不认真倾听,其结果往往是课后一问三不知。可见,倾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1、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想听.数学教学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课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好教学的环节,并设置好鼓励和激励的措施。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把音乐、游戏、情景剧等引入课堂。2、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会听.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提前到班,督促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要让学生在听课前做到“心静”。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听别人说话时应该全神贯注,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不能东张西望、心猿意马,尽量听懂对方的意思;倾听时不能打断对方的话;有些学生能力稍微差些,在听之前,老师要给学生提一些要求,如:“仔细听,我们这节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等下要提问”这样,学生有了目的,就会更加注意地去倾听。3、是要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学生学会倾听了还不够,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倾听技能的训练,要经常让学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后,再让学生复述刚才发言的内容,这样慢慢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后,可让小学生自己为运动会设计奖杯:①每一样图形都要用上。②设计要科学,外形要美观大方。③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如:在复习了"购物"后,让学生根据本节的知识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下自己在购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说说自己买东西的经验。儿童的心灵是很美丽的!在买卖过程中,有的卖主找多了钱给小朋友,小朋友发现了主动给卖主说,还退回正确的钱数给卖主,卖主连忙称赞他聪明!通过这样的自主性作业,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对他们情感进行了表达,无形地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突破思维束缚,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前提。思维的片面性表现在机械、呆板,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题意开展变式训练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训练,是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广阔性的有效办法。

如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征集出色解法,开启学生思维,拓展解题思路,让学生进行体型变换,再共同解决,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加深了他们对同类型问题的本质的认识,同时更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展,使学生思维进入天高地广的佳境。

克服思维惰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中,我先出示了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尔后,我又出示3+3+3+3+1,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3+3+3+3+1=3×5-2=3×4+1。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扣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本文发布于:2023-02-09 00:1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38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