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往往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大部分时间,所以我们掌握快速答题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语文的分数。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语文阅读题快速答题方法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辨识文体,分析重点文意。
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1.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
2.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
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a.下定义;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试题练习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院子里透出古意。墙角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老的太师椅,老的人,老的猫。太师椅在房门前,老人在太师椅上,猫在老人的脚下。一整天,院子里像一幅静物写生,少声音,不流动,甚至空气也是凝滞的。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条蛇溜了出来,成为这个院子里少见的客人。这条蛇拇指粗细,青白的身体,有暗的纹络。
蛇抬起头四下里看看,看到了打盹的老人和猫。老人并没有发现这条小蛇的到来,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过去,像一条河一样,潺潺地在心里流过,无数的欢喜悲歌,他都一清二楚。
老人双目微微闭上,阳光在脸上覆上一层暖色。
蛇很奇怪,这个老人居然可以这么长时间一动不动。
太阳一点点退去,院子里有些清冷。
一个老保姆从屋里出来,先是轻声叫了一下,老人没有反应,她又大着嗓子喊:老爷子,吃饭了。这一声,惊醒了老人,也惊醒了那只老猫。
蛇看到老人抬起眼皮,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跟保姆进屋,那只老猫也一言不发地进去。
蛇穿过院子,从这个墙角到那个墙角,也走了。
第二天,如同头一天的复制再粘贴,依然没有一点儿声息。那条蛇被勾起了好奇,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子中间看老人。
整整一天,除了老保姆出去过一趟,院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响,还有老保姆回来的又一声响,再没有什么动静。偶尔有一两只蝴蝶飞来,在紫藤架上空寂寞地飞了两圈,又飞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老人走进屋里。蛇很想跟进去看看,看他们在饭桌上会不会说话。但她没有,她怕那只老猫。
一天又一天,蛇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她的灵动和机敏,都在一点一点失去。就在天渐渐冷下来,蛇准备开始她漫长的冬眠的时候,她终于下定决心跟着老人溜进了屋里。
屋子很大,摆满了家具。看得出,这里曾经人丁兴旺,有过热闹的时候。现在,家具静悄悄地呆着,人都走了。蛇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也许是附近,也许是远方。
老人和老保姆在吃饭,那只猫依然在老人的脚下。只有咀嚼声和筷子碰到碟子和碗的叮当声。老人吃得很慢,仿佛那些饭难以下咽。
老人背后的墙上,有一个大相框,里面装着一张全家福。老人坐在前面的正中间,另一个老的女人坐在老人身边,周围十几个人,大家温和地笑着,其乐融融。
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
吃完饭,老保姆动作迟缓地收拾桌子,脚蹭着地,橐橐地响。
如同白天一样,老人又坐在屋里,把过去的河流放出来一点点河水,他安然地回忆。
蛇看得有些心酸,她很想弄出点什么声响,或者溜过去贴着老人,但她不敢。她的身体是冰凉的,不但给不了他一点温度,还会吓着他。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惊天动地地响起,似乎把整个屋子震得都在抖。老人吓了一跳,迅速地转过头,看着桌子上的电话。老猫猛地弹起身子,昂头看着老人。老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去接电话,他伸出手,又缩了回去。
老保姆急急地从厨房出来,匆忙在围裙上抹抹手,拿起电话。“是三儿啊,好,都好。”老保姆嘟嘟囔囔地说着,渐渐有了笑容。老人脸上慢慢也有了笑容。老保姆把电话递给他,他没说两句话,却又挂了。
因为这个电话,整个屋子好像全部活了过来。老人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老猫在桌子下转来转去,老保姆嘴里小声地自言自语。
看着这一切,蛇也高兴起来。
这个晚上,她就要离去了,寻找冬眠的地方,不能每天来看老人了。她突然又变得伤感起来。
5.小说开头两段勾勒的图景,有怎样的特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特点:古旧、凝滞。
作用:①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形象地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单、寂寞。
②为蛇的出现营造氛围,为下文写蛇对老人生活的好奇、关注、伤感作铺垫。
补充答案:第一问:若答成“古朴”“透出古意”或“静谧”“宁谧”亦可。
6..“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蛇感到“有些恍惚”的原因是什么?流露出她怎样的情感?
答:①全家福里的老人其乐融融,眼前正在吃饭的老人孤单冷清,两相对比,蛇感到时光易逝,人事变化之大,因此“有些恍惚”。
②流露出蛇对人世沧桑以及老人当下凄凉、孤寂、辛酸的独居生活的同情、感伤与无奈之情。
7.赏析第22段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答:运用了夸张、对比、衬托、动作描写等表现手法,充分表现出老人那颗死寂的心在一瞬间所受到的情感震撼,以及长期的独居生活致使老人对外在世界手足无措,反衬出老人晚年生活被漠视的严重程度。
补充答案:以下答案亦可赋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电话铃声之突兀之响亮;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老人和猫听到铃声后的反应。
8.本文构思独特,以蛇为叙述视角,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答:①从蛇的视角来观察老人生活,比较客观地呈现了老人的生活实况;②以蛇而不是人来观察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足见老人的生活被漠视之严重;③蛇本是冷血的,而面对老人的生活状态,她也不禁忧心忡忡起来,可以想见老人生活孤独、脆弱的程度。
语文阅读题快速答题方法相关文章,更多内容请关注:考高分网
1.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汇总
2.语文各类阅读答题技巧
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教你如何拿高分
4.语文阅读题方法与例子
5.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高分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如何快速做题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5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3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