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班数学怎么教?幼儿园大班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大班为小学一年级做准备,小学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继续发展与提高。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1.教材方面的衔接 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教材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1-20的数认识,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看图口编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小学一年级内容包括:1-2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应用题教学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儿教材的编排上也存在着问题,数学知识重复,部分儿童易失去学习的新鲜感,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小学数学能力的发展和初入学时的数学能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初入学时对数概念,对数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运算,他们入小学后对整数中的多位数,对小数和分数,对于自觉地运用数的关系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都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1)直观的图求和实物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训练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示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2)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按照教师示实例,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仿编不同题材内容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看图按算式口编应用题能力。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2.教法方面的衔接 幼儿园教学是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玩中有学,寓教于乐。小学是直观形象,动静结合,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前班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小学课堂为主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减少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分,使之逐渐转换为以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并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地延长上课的时间,使之接近小学,并注重“两个适应”能力的培养。
3.学法上的衔接 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率,幼儿园习惯的学习法难于适应小学数学学习新的要求。学前班幼儿是学乐结合,不留作业,不考试,儿童感到轻松愉快,而小学的学习方法,科目多、考试多、作业多,儿童很难适应新的要求,学习方法的衔接应着重促进幼儿发展,培养适应能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幼儿由“学会”变为“会学”,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2.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
启发同情心、调动积极性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请幼儿担任故事中角色并提供操作机会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可以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3.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组织学生集体合作,还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学生帮忙把一条漂亮的丝带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我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这样利用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感到亲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数学的兴趣。
课堂表演,培养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除了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有时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例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学生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4.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激励措施的合理应用
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能够给予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积极正面的良性循环过程。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都忽略掉了积极评价对学生的鼓励作用,进而使得教学效率的提高失去了一个着力点。
口头语言上的积极评价是一种方式,虽然这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形式比较方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效果甚微,笔者结合小学生“表现欲望旺盛”和“争强好斗”的学习心理,设置了学习“积分制度”,每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一次问题,回答正确了,就能够增加1分“数学积分”,即使是回答错误,也能够增加0.25个积分,积分累积到期中时,笔者就进行一次大盘点,积分达到40~50的同学,可以获得“软抄本”的小奖励,而30~40积分的同学,则可以获得“卷笔刀”的小奖励,以此类推,积分愈多,小奖励的价值就越高。像这样的激励制度一经推广,学生的学习兴趣立马得以调动,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也得以巩固,从而实现高效率小学数学课堂的课改目标。
教具、学具的适当应用
新课程课改至今,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学会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对待学生,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动态发展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特质,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正视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巨大发展潜能的教育事实。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应该被彻底摒弃,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面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
对于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所能利用的教具屈指可数,数学科目的知识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存在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很多学生因为课本知识教授的枯燥无趣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反感情绪,这样负面消极的学习情绪,对小学数学的知识教学是十分不利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融入到了现代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当下来看,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运用市场,而在应用方法的选择上,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质来进行挑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整,最终达到高效课堂构建的教学设计目标。
幼小衔接班数学怎么教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1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