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更新时间:2023-02-08 23:20:36 阅读: 评论:0

1.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只要教师能抓住教学和生活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形成并加强起来。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在现实素材中感受数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创设一幅幅现实的,有意义的画面:体育馆的人数,广场上的鸽子,天空中的气球,森林的树木,以及让学生估计教室的人数,升旗仪式操场的人数等等。这每一个场景都蕴涵丰富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让学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更大的数,掌握数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数感。

2.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数感

为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很好地掌握数的概念,认识1000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熟悉的材料如“小棒”“计算器”等,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自己去归纳。数100以内的数要一个一个地数、数1000这样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从而不失时机地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1000这个数比100这个数大得多,数1000这样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3.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进行估计

估计今天教室里坐了多少人,学校操场升旗仪式有多少人?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估数活动,比如出示10根小棒,让学生估计有多少根?出示100根、1000根都让学生估计一下,每次猜测以后,再组织学生验证,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把猜测结果与实际出现误差的情况下,根据准确数量所体现的直观形象来调整对相关数量的感觉,这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感知内化的过程。当感知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经验时,其实对数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

4.体会数在日常生活的作用,会用数表达具体事物和交流信息

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如大楼的高度,学校操场的面积,学术厅所容纳的人数,青蛙吃蚊子等信息让学生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三位数,并把自己的发现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数的作用和大小关系。锻炼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从别人的描述中发现、思考问题,为数感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数学教学一

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加强体验,初步建立数感。

学生对有关数的概念的知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第一学段的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来帮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有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从而初步建立数感。如孩子们刚入学,在学习“10以内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在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情境:动物学校开学了!画面上有美丽的花草和各种数量的可爱小动物……孩子们一看,乐了:原来小动物们也开学了!他们立刻兴致勃勃地找出了1个太阳,2只小熊,3个教室……在丰富的表象中,孩子们知道了可以用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自然而然将数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联系了起来。 又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把1000以内的数与数的组成整合在一起教学,通过一数小方块(104个)――先估计这一堆有几个,再小组合作数数,回顾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二数小方块――你能很快数出这里有几个小方块吗(整齐地摆放出1个百6个十2个一和2个百3个十5个一)?398个小方块可以怎么表示?580个呢?将数数与数的组成巧妙结合;三数小方块――出示一个空盒子,想一想像这样大的小方块盒子里能放几个?如果给你1个小方块、10个(一排)小方块、100个(一整块)小方块让你去放一放、数一数,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选择了大的计数单位百,然后师生一起用100个为单位放一放,数一数,得到10个百是1000……学生在这三次数小方块中,感知和体验了数目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数感。

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理解。“数感”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建立数感。只有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才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加强比较,进一步发展数感。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如果教师还是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选择什么算法解决,然后再算出具体的结果。同样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让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从而对运算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大船每条限坐8人,小船每条限坐5人,25个人过河,如果都坐小船,需要几条船?如果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很快解决,25÷5=5,需要5条小船。可第二个问题,如果还是简单计算25÷8=3……1,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必须体会到商3和余下的1是什么意思,3表示3条大船,1表示如果3条大船都坐了8人,还剩下1人,他也需要一条大船,因此必须用4条大船才行。当然对于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乘法来解答,3个8是24人,比25人要少,3条大船不能让25人一次过河;4个8是32人,比25人多,才能使25人一次过河。

另外,在运算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众多的数据中,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地做出选择和判断,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笔者从生活实例中引入: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512米,9天能修路多少米?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大约能修多少米。有的学生说,512×10=5120米,所以应比5120米少一些;有的学生说,500×9=4500米,应比4500米多一些;有的学生说大约是500×10=5000米……在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不同的解法,领悟合理的方法。正是在新课教学之中增加了估算的环节,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都能运用估算自觉地进行检查。如对下面的判断题就能很快地作出判断:216×3=422(错,结果不会比600小),294×931=10847(错,结果不可能超过10000),380×6=228(错,结果应该是四位数)。

3.数学教学二

一、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着这一思想,在数的概念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中感受和体会数的存在,同时在此过程中建立数感。

如:在一年级教学“数一数”时,我在上课之前设计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面上展现了生动的情节。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欢乐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去“数一数”:1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气球、5个小朋友、6朵云、7棵树……当数完以后,我让学生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有这些数吗?”这样,就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二、在计算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给出确切的数值只要估计出大约有多少,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口算能力和一定的估算技巧。

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估一估书架上大约有多少本书?我在上课之前把这道题写在了幻灯片上,同时配上了图。在上课时,我通过屏幕把题目显示了出来,当学生一看到屏幕上有这么多书时,思维马上开始活跃起来,有的估计大约有10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8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2000本……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还说出了估算的理由。这样,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了数感。

三、在操作活动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在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从而建立起数感。

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一是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一枚2分硬币(1克)、2袋盐(1千克)。二是掂一掂。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重1克的硬币,再掂一掂重1千克的2袋盐,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三是找一找。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袋,找一找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通过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1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培养学生   数学   教学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