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更新时间:2023-02-08 23:20:25 阅读: 评论:0

1.如何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使广大学生深深收益的保障。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呢,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2.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数学教学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基础知识,并突破重、难点. 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作如下设计:用2,4,8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看看它们是否都能被2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用这三个数字组成的数,无论如何交换这三个数字的位置,都能被2整除,于是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互相讨论,并一一验证讨论的结果,直至最后得出正确结果. 这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验证,直至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突破了重、难点,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加强的目标之一. 如学习“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用学过的圆的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门口有一棵粗大的古柏树,你能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横截面直径?有一名学生说把大树锯开,用直尺测量直径. 当即就有人反对,要绿化校园保护生态环境,这方法不行,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通过讨论,有人提出用绳子围大树一圈,量出绳子的长后利用圆周长的知识求出直径. 这样,学生通过学得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习兴趣得到加强.

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开放题的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可以调查哪些问题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数学思维训练

1.创设教学环境,激发思维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曾说过:“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可以创造人。”适合恰当的环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良好动机和强烈的思维兴趣。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多方法、多层次思考,进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创设适当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如,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的教学手段,它能巧妙地融音乐、图画、动作表情于一体,教师可充分运用录像、投影、幻灯片、音响等设置情景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眼、耳、口、手、脑并用,创造意识得到极大的调动。

2.要让学生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当前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串讲串问,总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教师要学会将质疑引入课堂,积极更新观念,让质疑、询问成为学生的权利。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说:“生活中的事物有大有小,那么你觉得角有大有小吗?”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去发现,有的学生窃窃私语道:“角怎么算大,怎么算小呢?”我听见这个问题后,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数学课堂就为学生造就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儿童的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从而让学生们在质疑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

3.加强变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生活中有一句俗语:穷则变,变则通。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科学的发现,往往出乎意料之外,但这并不等于懒汉偶尔一张嘴,就刚好接住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任何成功的契机,都需要活跃的思维、机敏的感受,这样才会有科学的顿悟。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2页)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适当的引申,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现新方法的欲望。如: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引申,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引申题目:(1)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2)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3)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这样的一些变式训练,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精心设疑,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如:教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问学生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教师给予表扬,接着教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

这时,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并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得不对吗?”这时教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教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教师创设的典型场景,这种场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如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教师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棵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教师接着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学生很快地列出了算式。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思维训练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能力   数学教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