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定数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主线,任何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都要心教学目标为主线,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目标,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每个课时。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意识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要实现这个转变,尝试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创造适合小学生探索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和实践,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行为意识。
重视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拿来肥皂盒、牙膏盒、积木、球等物体,然后让学生分组搭火车,学生在玩中、动手实践中认识了物体。教学枯燥的口算计算题时,我让学生进行开火车的游戏,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除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数学。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练习题的设计要非常讲究,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密度、有梯度,题型多样,既有基本练习,又要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题目,特别要注意变换习题的形式,进行对比练习以区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去设计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可以照顾优等生,又照顾了后进生。教师的教学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让生活来教育和启发学生,比如在教学利息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理解、可以发现、能够应用的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很好的。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要认真研读,尽量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解决,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更实一些。
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对待学生上,要激起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成就感,以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又是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解决的是别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却因为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激动,进而重新燃起学好数学的热情。经常失败,遭受挫折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反之,如果能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他们也会克服困难,并由此发展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力量。
面对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班级的同化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潜移默化,教师应在满足学生合理的表现欲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以培养团体意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来参与竞争,发展个性。学生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及精神的愉悦,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学,何乐而不为呢?
在数学知识上,利用数学本身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美。自然数的“有序性美”、“无限性美”、“符号性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数学问题的“结论美”、“结构美”、“解法美”,无时无刻不吸引学生喜爱数学,学习数学。
如图形的美,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几何图形的组合,也有的是格局几何图形的重要理论产生,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维持长久的兴趣。
4.引导学生自学数学的策略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之上的。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有的学生说:“球是圆形。”课堂立即发生了争论,有的讲:“球不是圆形。”这就要正面引导,告诉学生不能只说:“是”与“不是”,而是要说是与不是的理由来。为了使学生争论的问题引入深入,我就拿实物和图片进行观察,其中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让学生把它们区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类,结果学生把圆形划在平面图形一类,而把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划为一类。这时就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领会“把圆规有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再把装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平面上画成的那条首尾相接的曲线叫做圆。因此,圆是平面图形,而球不是圆,它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体”的一种。学生通过演示、争论对圆的认识更深一步。这样学生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主动求知过程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索、细心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情绪高涨,从而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以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教师出示了幻灯片,于是我指着一个“大月饼”说:“中秋节军军的妈妈买了一个大月饼,让爸爸、妈妈、军军一起中秋赏月,并嘱咐让爸爸分得这个月饼的1/3,妈妈分得这个月饼的2/6,军军分得这个月饼的3/9。你们想想,这样分,谁分得最多?”有的说:“军军分得多。”有的说:“妈妈分得多。”还有的说:“他们分得同样多。”同学们相互争论起来。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驳不倒谁。于是我看时机成熟了,拿出一个大月饼分别找三位同学,扮演角色,并让他们亲自动手,爸爸分走1/3,妈妈分得2/6,军军分走3/9。没等月饼分完,同学们已是一片欢呼声:“分得同样多!”、“相等!”接着又是一片惊奇的声音:“怎么会同样多呢?”顿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真想多知道知识的奥妙。请教老师的心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抓住这一极好的教学时机授新课。通过老师的指导,结合实例反复观察,终于发现这三个分数原来是由于它们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数(零除外)。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了新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怎样制定数学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数学的策略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