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今天,朴新小编给打击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声、色、形、画等图文并茂的综合效果,对于正处于初步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出不同的三角形,用不同的色彩显示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不同的三角形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初步发现了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时利用课间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同时,当让学生尝试操作时,对于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巧妙的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着,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颖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处在一种“新求通而未得”心理状态。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2.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一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最好的教学时机,莫过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究学习欲望。例如:在学生学完“认识人民币”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巩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制作了“虚拟商店”,让学生去实践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看商品上的标价,还学会了拿钱找钱,也学会了合理花钱,懂得了节约用钱。这一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满足了学生喜欢参加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脑去想,而且学会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用鼠标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学生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激动,特别自豪。
3.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二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学的思维,有利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简单的事例将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在实际操作中,因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操作,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转化,延伸我们的思维。如在探讨学习《圆的面积》中圆面积的公式推导。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只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他们才会有深刻的印象,经历了数学的过程,才会理解公式的内涵,而不是死记公式。
学生动手将圆四等分拼合后,再八等分拼合得到的图形只是一个近似长方形,学生思维上始终认为拼出的图形的边为弧形,所以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个近似数。这关键在于剪拼份数过少,但份数分多了,操作起来难度又相当之大,而且相当费时。这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在计算机上将圆分别进行32等分,64等分后拼合,学生看到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了,以此延伸得出细分到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多媒在这里给学生思维上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补充,延伸了他们的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转化,真正起到了作用,展现出了辅助教学的特点。它不是取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将一些现实的例子具体化,协助学生的思维。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指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一定的动手实践活动,经历数学规律的推导过程,进行体验性学习。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亦有其规律。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将课堂上要花很多时间去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演示出来,达到让学生经历数学的教学目的。
如在经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如果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演示,则会造成操作的不连续性,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断点,且在“移”这一步上造成“平移”困难,从而使关键步骤模糊化,不利于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图形的剪、旋转、平移、组合,闪烁等系统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图形转化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解转化过程,刺激学生注意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三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变“授鱼”为“授渔”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尽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小学数学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