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该如何教学?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
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
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2.数学教学方法
1.“化枯燥为生动”的引入,使概念学习变得有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概念的难度是很大的。如何让概念课显得有趣而富有活力呢?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就设计了“寻宝活动”这个非常巧妙的学习素材。当教师出示提示信息“宝物在距离你左脚3米的地方”时,活动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教师设定的带有数学意味的情境中去,为“圆”的概念搭建了一个充满情趣与意义的学习的平台。
2.“从直观到抽象”的引入,使概念学习变得简单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本质属性”的过程。其中,直观感知是建立表象的前提,表象积累是建立本质的向导,抽象本质则是概念形成的关键。因此通过实物、教具或实际事例来引入概念,以丰富的表象积累为基础,能使学生概念的建构变得简单。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从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等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原型中抽象出角,再在各类不同角的比较中清晰地归纳出角的共同特征。
3.“从生活到数学”的引入,使概念学习显得必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情形,学生就容易感受到该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值得学习的。某教师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问学生:“如果老师的身高看作1,那么你的身高可以用一个什么数表示?”学生必然会觉得用“0”表示绝对不可能,用“2”表示显然又太大,这时候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当一个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它比另一个整数大一些或小一些的时候该怎么办?”此时小数的学习就成为一种必然,那么同学们提出的0.3、0.5、0.7、0.8……中哪个小数更接近真实的答案?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学生必然怀着迫切的心情和教师一起投入到小数意义的研究中去。
3.数学思维训练
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即反向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逆着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朝着相反的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倒过来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如我在上“多少的比较”等内容时,要求学生通过“甲比乙多几”能和“乙比甲少几”,“丙是丁的几倍”逆推出“丁是丙的几分之一”,以及熟悉加减法和乘除法相互间的验算和变换等,即掌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互逆关系的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是其一;其二,通过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间的互换练习来训练,即将条件变为问题、将问题变为条件,强化顺逆、首尾互换后均能理清问题脉络的思维;其三,训练“在以正向思维解题的基础上,从结尾或问题反推过去,逐层分析理解,找出解决矛盾的症结”的思维方法。 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克服纯单向思维教学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出现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创造出新的见解和新的知识。
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但多偏向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对问题不求惟一的正确答案,也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是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
如,应用题“两筐苹果共重105千克,从甲筐取出18千克放到乙筐后,两筐的重量恰好相等。原来甲、乙筐梨各重多少千克?”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有(1)甲:105÷2+18乙:105÷2-18;(2)甲:(105+18×2)÷2乙:(105-18×2)÷2;(3):设甲为x,则2(x-18)=105,设乙为x,则2(x+18)=105。此题,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和列方程等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解答,方法虽不同,但殊途同归。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很具有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突破守旧的心理和观念的束缚,对新思考的问题能加以变通,使思路得以延伸和拓展,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
4.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针对现代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家庭电脑的应用相当普及,网上操作在农村已不是什么难事。为此,我根据实际需要,亲自动手制作了许多直观教具,结合幻灯、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许多抽象的代数、几何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行程问题”中“相遇”的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两列车从不同地点同时相向而行,并提示看清两列车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让他们填表、找关系、列方程,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双边活动,短短一节课的45分钟里,凝聚了教师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知识的传承性和实用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数的组合就能解决篮球赛的比赛场数问题,学习了黄金分割法就能解决家里的建房问题。
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培养学生乐于学的兴趣。
“会当激水三千里”,可以看出一代伟人是何等的自信。一个人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自信心起决定性的作用,充满自信相当于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因为自信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存在的内在动力。双差生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内心充满了自卑。这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通过一些典型例子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谈心时要多鼓励,多表扬,少埋怨,少批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在教学时因材施教,布置任务时扬长避短、有的放矢,不适时机地给予鼓励,给予表现的机会,努力形成积极的成功体验及情感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信心和进取心,逐渐改变他们上数学课的害怕心理,做到从“怕上数学课”转变为“爱上数学课”。
小学数学概念该如何教学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思维训练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0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