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怎样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08 23:20:11 阅读: 评论:0

1.小学数学统计怎样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统计怎样教学反思?在教学统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加强学生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统计的掌握,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统计这种常用而又实用的数学工具。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强化统计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从未接触过较为“专业”的统计,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处理得不好,学生对之丧失兴趣,从而被动学习;处理得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统计知识前可以先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提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问题,如:“咱们班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第一小组每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等等,在学生整理好处理问题的思路之后,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其实都属于统计问题,进而详细介绍什么是统计,统计可以帮我们干什么这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强化了统计在学生思想中的印象,又让学生参与实际调查,极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加强实践操作,掌握统计方法

动手实践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点,新课标强调统计教学要从以前的注重调查结果转变为重视调查的过程,即要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如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时,可以结合最近预防H1N1流感流行的事实,组织学生对本班同学的体温进行实际测量,记录结果,在教师适时的介绍一些相关医疗卫生常识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让学生作一回小医生,根据收集到的测量结果对本班同学的健康状况予以简单评估。

这样不仅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了,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够促进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三、联系学习生活,循序渐进教学

基于年龄特点,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往往高于有意注意,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而不喜欢机械的重复。因此实践操作活动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加以难度和密度,使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调查统计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第一天让学生调查在上午7∶40~8∶00之间进入校门的同学共有多少人;第二天增加调查在上午7∶40~8∶00之间进入校门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第三天再增加调查在中午7∶40~8∶00之间进入校门的每个班级同学各有多少人;第四天再增加调查在上午7∶40~8∶00之间进入校门的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各有多少人,等等。在活动总结过程中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每天该时段本校同学到校情况。之后对做得好的学生或学习小组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交际等多种能力,同时又能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2.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而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在各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例如,在教学量与计量的知识时,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体验的学习方式;《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则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教学,用有意义的讲授法就显得更有效;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1度的角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讲授法等。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还是采用讲授法的话,就很不科学了。虽然采用讲授法学生可能马上可以应用公式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可能还有点用,但学生真的是掌握了吗?学生对于后面学习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时,教师也唯有采用讲授法。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可能把这三个计算公式混淆了,或者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但如果采取探究式学习的话,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就算学生已经忘记公式,毕竟学生经历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数方格和切割平移,学生就可以自己再次推导出计算公式。而且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计算会很有帮助。

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入学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用“猜一猜”这个教学环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画一画钟面,这两个环节的内容教材上都是没有的,但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就是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就会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非常关键的。

3.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快,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能够让学生走向成功。教师要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以后收获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产生对学习的快乐的感受,并走向更多的成功,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并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学生自由竞争的机会,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让学生都能够跳跃起来摘桃子,收获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解答不同的难题,并让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难题。

教师要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进行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收获学习的幸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学习的深度,注意学习的精准性,注意学习的速度,教师要重视精讲,让学生精练,教师要在课堂上将每节课的难点都讲解结束,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大胆地学习实践,满足学生深入研究题目的本质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潜能加以激发,鼓励增加练习的环节,重视分清楚作业的要求,让学生做好基本题的基础上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0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学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