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提问,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的疑惑,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技巧.
一、激趣法提问,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缺乏趣味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体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先借助学生最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来提出“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水有没有变多了?”、“水位为什么慢慢升高了?”等问题。这时我就抓住“瓶里的空间是一定的,瓶里的水所占的空间也是一定的,由于投进去的小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就升高了”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体积”,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然后在课堂上做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状态探求新知,把乏味的数学课变成趣味无穷的数学课。
二、情境法提问,激发好奇心理
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激疑法,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虑,有了疑问,也就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个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课堂气氛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小芳和小林三个小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小明两天去一次,小芳三天去一次,小林四天去一次,4月3日他们三人碰到过一次,至少经过多少时间他们三人又能在图书馆碰面?”学生看到题目就会说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这时我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联想法提问,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原型和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活并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联想与之相关的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联想探索圆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十六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启发学生联想: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有关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
2.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跟认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良好开端。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的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有一天下班我步行回家,我所教的班级有个女同学和我同路,走路的时候我和她谈心。她说“老师,我挺喜欢你的,我小学的时候不爱上数学课,数学成绩也不好。我现在很喜欢听你的课,成绩比以前好多了”。就是因为喜欢数学老师,才喜欢数学课,多简单的理由啊。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呼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
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比如,在讲概率这一内容时,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上课铃声一响,我手拿一个包装袋,满面笑容的走进了教室,学生们立刻好奇起来,“老师你刚买的手机呀”。我笑着说:“我收到华生商厦给我发的短信,可以凭借购买家电的发货票抽奖,星期天吃过早饭后,我就去抽奖,结果抽中了这部手机。你们说我是不是很幸运啊”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件,我就巧妙地渗透了随机的概念。
3.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创设“竞争”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大家都知道低段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我时常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些许竞争的小情境,引入他们竞争的学习体制,面向全班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竞赛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尝试的机会。把教材上的新知识寓于竞赛活动中,通过这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比较强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至始至终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新的知识,发展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做到多鼓励,数学学习应当是积极的、愉快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比、学、赶、超的心理。要多加鼓励、重视他们的创新,对个别求新、求异的学生加以肯定,即时他们的问题回答错误,教师也应该客观分析,肯定他智慧的火花,赞赏他的想象力,换个角度去鼓励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功会给小学生带来喜悦感,会增强他们幼小的自信心,会成为小学生不断创新的驱动力,事实证明,学生不敢实行“再创造”,他们对学习的知识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加谈不上让他们去灵活运用了。这样的教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2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60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