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9:59 阅读: 评论:0

1.怎样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怎样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数学教学要符合数学特点,数学认知规律,遵循数学原则。教无定法——数学教学的艺术是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特点,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基本概念教学。

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成,形成概念是掌握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所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在教学中,教师能否以基本概念、原理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所包含的丰富知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问:书本表面的大小就是书本表面的面积,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平面图形的大小可以说成什么?这样做使具体事物的个别特点逐渐消去,留下事物的共性特点,再让学生用比较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出面积的概念,再解释关键词义,增强概念的清晰度。这样把概念回到具体事物中,使概念具体化,如让学生指出所配镜框玻璃的面积,用彩笔涂出三角形的面积,观察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更为清晰的程度。

注重知识结构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针对这种结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准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学生循序渐进地将基本知识学到手的一个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并通过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不感到突然,又使旧知识不断得到加深与巩固,收到温故而知新之效。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时,要帮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分数应用题。利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先让学生练习一道题:李明有8张邮票,张小强有5张邮票,求李明的邮票是张小强的几分之几?张小强的邮票是李明的几分之几?通过练习,总结出规律: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就用甲数除以乙数。即:甲数÷乙数=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出示例题:六年级有学生80人,五年级有学生50人,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的百分之几?学生根据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规律列式计算,最后将分数化成百分数,即求出50÷80=5÷8=62.5%。这样在传授新知识过程中,紧紧抓住“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与“求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两种应用题的共同结构,利用迁移规律,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识。优化教学内容,教师紧紧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吃透教材,用活教材,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倾听习惯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学习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却有些学生走了神,溜了号,精神不放在数学学习上,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如果想要我们的数学课堂高效,这种局面必须扭转,让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去倾听,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为此,合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课堂倾听习惯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做到全身心去倾听,才能理解讲授者的内容,与讲授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双方情感的交流。

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走向生活,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这既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数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数学是一门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决定了数学教师不能只是抱着教材不放,而是要将数学学习的外延与现实生活的外延结合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一方面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生活走向数学。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收集与整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中提取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从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的价值就在于服务于现实生活,用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此,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实践性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这既是对知识理解的提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日益深入社会各个领域,教育教学领域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数学教学带入了信息化时代,推动了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这对于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能激起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那些抽象枯燥、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事物之中,更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模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车轮前行的画面。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就可以对圆形有更为深刻而形象的认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主动参与与有效学习。

3.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课堂上的“欢笑声”数学的亲和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除了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还需要发掘数学学科的亲和力,褪下数学那层理性而又冰冷的外衣,展现数学生动的一面.数学的亲和力表现在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基础之间的契合上,也体现在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所展露出的现实意义上,即数学在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生活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力量,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顺畅、自然地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跨越,更要通过启发与引导技巧,帮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完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让课堂上能够荡漾起学生会心的笑声.

例如,在教学“立方根”一课时,教师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题材创设情境.首先出示了一张电热水器的照片,告诉学生:老师家中要购置一台电热水器,容积为50升,但是老师希望这台圆柱体热水器的高等于底面直径的2倍,那么这台电热水器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分米?这样的问题情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很积极地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了解决方案.即设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x分米,则直径为2x分米,圆柱体的高为4x分米,根据题意得πx2・4x=50,进而得到x3≈3.981.当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步卡住时,教师鼓励学生唤醒已有认知,积极地进行猜想和尝试,有学生提出以前遇到的类似问题,如:正方体体积为64,求正方体的棱长.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开立方的概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对于立方根的具体认知.

采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