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进行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从原来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加强小学生的思维锻炼。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重实践,助思考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所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即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完成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多个感官还不能自主协调进行运动。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思维从动作开始。这也就表明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从动手操作活动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研究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比单一的听讲方式快得多。
营造快乐学习氛围,促进思维快速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下思维是开放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首先就要使他们身心愉悦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再给予有效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挥活动的多重功能
每一节课尽管课型是单一的,但活动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各种活动也会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现归纳出以下几种思路:1.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时可以采用讲授、图片展示、演示实验等活动。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可以采用讲故事、小品、对话、竞赛等活动。3.强化记忆时,可以采用分析、归纳、背诵等活动。4.锻炼主体意识时,可以开发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5.培养团队精神时,可以开展小组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6.放松紧张情绪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做一些放松性运动等。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运算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灵活娴熟的计算能力,然后通过运算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变式题和综合题必不可少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中选择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自报出自己的年龄,然后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么。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猜测老师的年龄,于是,教师继续说,我比甲同学大了18岁,那么我的年龄是多少呢?同学们马上想到用甲同学的年龄加18,得出老师的年龄,然后,教师再引导大家算出其他三名同学比甲同学大还是小,具体数值是多少,那么老师的年龄和其他三名同学年龄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这样生动的案例,能够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
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建立和巩固了自身的数学思维方式。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要求学生比较相同周长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哪一个的面积最大。
这时,教师不能拘泥于简单的教学模式,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蛛丝马迹,让学生观察家中的水桶、脸盆、杯子等是什么形状,因为学生对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熟悉,马上回答都是圆形。教师再继续问:“为什么?”结合刚刚的运算过程,学生发现一个容器制作的规律:三角形的最小,圆形的最大,正方形和六角形相比,边越多的容积越大。教师最后总结,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大部分容器都做成圆形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又发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巧设练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重复的模仿性练习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住数学知识,很难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科学的有层次的设计练习,才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首先是模仿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是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最后是应用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学生在综合应用学习的数学知识,但同时看不到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学生在解答8-□>5,15<□+6这类题目的时候,表面上看学生填方格,并且答案不,但是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教才,这里的“□”起着“位置占有者”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比较深的数学问题,如:“□”内最多能填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数是几?初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并为方程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推进做好初步的准备。 小学生由于认知的有限性,自己看不到练习中的思想方法,但是作为教师应该站得高一些,把握住题目中的思想方法,设计练习,进行思维的训练,并达到能力的提高。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拓展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开放的时空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这个演示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由于设置悬念,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积极活跃,这为引入圆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探究的开始是创新被唤起之时,创新思维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4.数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自主探索,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结论的得出,是经过形象事例的堆积,抽象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把数学的思想方法凝聚在这些数学知识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数学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应用结论去“套”,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达到真正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进行练习时,经常去套例题的模式,这里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理解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位置是平等的,所以学生总会列成x=……(右端不含未知数),或者列不出方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和练习时就要注意解决学生的这个难点,借助图示,转化成符号化语言。
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还是复习旧知识,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
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还能发展思维能力。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化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有的教师虽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的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进行思维训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