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分组教学管理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5:41 阅读: 评论:0

1.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分组教学管理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分组教学管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教师树立榜样,更新观念。在新课标的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少地讲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自我思考,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做出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2.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引导。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以及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讲授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组员的想法进行组内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3.学生分组,提高合作效率。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数量适当;二是分配得当;最后每个组中都需要一个学生充当领头羊,可以组织小组内的活动,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在小组中起到组织和调和的作用.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合理化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会运用课堂的方法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力,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实践,让课堂直观化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直观化。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得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一伸手就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师生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增强自信心、用学习的成功感增添学习兴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启发他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如对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用“好棒”、“真聪明”等激励性评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励性评语,对后进生可用“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就不难了。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地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感油然而生,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4+4+4,6+6+6+6+6,9+9+9+9……+9(100个9)。

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4.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丰富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此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以便更的理解所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纯理论知识学习可以采用讲解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负责的部分,这样在小组的交流讨论中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进行新知识到学习,从而更好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针对性的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逻辑性思维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知识点。在解决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年龄以及知识基础的不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有针对性的准备练习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适当的练习题,通过练习题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以便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并能够在逻辑思维方面得到相应的训练,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练习题的准备中要有一定的层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练习题,基础差的学生就选择相应比较简单的练习题,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就结合一些中等题目的练习题,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则会选择一些拔高型的题目,以便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分组教学管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