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喜欢上数学?教师要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小学生乐学数学,这是当前数学课堂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轻松学数学,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下面,就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的教学方法吧!
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习要求
强制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非但无助于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时,就会愉快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教师先请学生用3、4、5三张数字卡片,组成能被2整除的数(354、534)和能被5整除的数(435、345),并让学生说出能被2和能被5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然后,教师又问:用3、4、5三个数字能不能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呢?学生想:能被2整除或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都只看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大概也在个位上吧,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组成的数是(543、453),他们还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教师针对此种情况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吗?你能举例说明吗?通过举例,学生发现象16、23、19等数不能被3整除。于是引起矛盾冲突,他们迫切希望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教师再让学生用卡片3、4、5、三个数字组成345、435、354、534四个数,看看这些个位上不是3、6、9的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好奇。用3、4、5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了。
参与探索活动,获取成功的体验
数学是愉快教育的源泉。因为数学中经常出现“问号”,有“问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变“问号”为“句号”,完成知识上的“转化”,则必须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来实现,因为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满足的愉快感,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
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获取成功的机会。例如,圆锥体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学生看,老师推导学生听”的教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求求知的学习活动,
2.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营造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学习的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尤其数学知识有些很抽象,用语言是难以讲清楚的。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因此,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提高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主要前提。
例如:对问题回答得十分正确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对回答问题不够完整的学生讲:“你说的虽不完全,但再想一想会回答得很好。”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利于学生进步。而且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要有创新思维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
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
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3.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巧用故事、游戏等诱导学生乐学数学
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共性。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小故事进行辅助教学,让小朋友在故事中快乐地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给学生讲一些有关陈景润、华罗庚、小高斯的发现等故事。用一些小故事给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变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舞台上表现自我,增强自信心。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游戏教学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合适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组织的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平时思维不很活跃的学生,只要让他们参与玩游戏,他们都会有收获,都能玩得很开心。运用数学游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利用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创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玩”,使学生有机会实践,有机会探索、交流和思考问题。在“玩”中,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让每个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复习。
合理评价学习成果,从评价中获得快乐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喜欢受表扬的特点,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适时适度表扬、鼓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从小对数学产生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整个小学学习甚至于整个人生的学业有深远影响。低年级学生可采用 “星级奖励”,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奖励给低年级的小同学,这是无比光荣的事情。他们认为是老师对他们的表现一种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热情和信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责骂;多奖励,少处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教师能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可以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学数学怎样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三角形面积”时提出问题:三角形与平形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形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它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三角形的底是平形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
“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怎样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小学数学怎样激发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