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技巧。
相信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用全新的标准衡量学生。
只有我们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该能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
一年级小学生能注视图文并茂的投影,在教师循循善诱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独立地编出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发。表面上“分数”低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就差,所谓“差生”并非“智力低下”,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显然衡量学生成绩的尺度,不仅是考试等级,还有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一言堂”、“家长制”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更不利于灵感的触动。作为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既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教材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判。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提议要引导补充。
有位教师出示是非题:“自然数和0就是整数。”有学生看到教材中指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当即判对。此时,教师“冷处理”,首先表扬他自觉阅读课本的习惯,然后启发说,“书上这样讲自有道理,大家再想想,看谁能说出理由来!”通过激烈的争辩,有学生顿悟:“整数是不是不只包括0和所有的自然数?”这样,就很自然地超越教材原有知识范围,为以后的学习作了有意孕伏。
2.培养方法一
别以为这些学生已经理解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是如何思考出来的。于是我问他们:“你算得真对,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听吗?”这样一来,很快算出答案的学生就会沉下心来思考如何解释。而对于其他不会算的小朋友我会这样去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会算那么多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哦,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一来,其他同学也会积极地去动脑筋思考。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成功体验。
数学很注重思维思考,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满堂灌,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去学、去思考所学的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另外,有些小孩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每次一说到没学过的内容,他们便很快说出答案。
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了,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但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胆小,不敢回答问题或是没有信心回答问题,说话的声音很小。对于这种情况,我先是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对于那些不善发言或是怕发言的学生,我先是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以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小说得再离谱,我也会给予鼓励。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由此会增加发言勇气和信心。
3.培养方法二
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土壤,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做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我又亲自带领学生实际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喜欢看的动画片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利用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乐于猜谜语,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用猜谜语的形式组织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时,首先我让学生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话刚说完,学生立刻猜出是“手”。
然后追问:“其实,我们的手上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你能找到吗?”学生回答“每只手有五个手指,有四个间隔。”我再问:“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答出“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这样,谜语导入新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间隔”,然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间隔,增强学生对“间隔”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4.培养方法三
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一年级年龄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一般以老师为中心,所以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教师就是学生的表率,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都喜欢你。在无形中他们也会喜欢你所上的课,对那一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我不仅让他们和老师交朋友,而且还和书中的数学伙伴“笑笑”、“淘气”、“智慧老人”交朋友,我既做教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果教师能处处为学生着想,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双方达到感情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把抽象具体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概括性、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学生看不见摸不找,就可以利用制作的课件等手段,要把抽象化为形象,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整体的可以分解,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学生的认知,为日后学习打好基础。
所以,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多种形式有意义的、喜爱的、激励性的情景,通过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以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培养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一培养方法二培养方法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9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