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渗透爱国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5:38 阅读: 评论:0

1.如何渗透爱国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如何渗透爱国教育于数学教学中?寓爱国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尝试,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激励了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奉献,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强烈的爱国心。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结合数学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决于明确的学习目的性。目前,有些学生把学习数学的目的只当成是传授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这样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升学的。否则,回去种田、养猪或当工人学那么多数学干什么?我们认为,有这种看法的老师是对教数学目的的不明确,是单一性的。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不仅是为学好数学知识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数学教学目的,务必通过多种途径和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爱国是多方面的。数学教育必须与多方面的爱国需要结合起来。我有一个学生春节来我家,他讲了这么一句话:在我的工作中,数学给我帮了大忙。当然,这个学生决不是用三角函数或切割线定理去侦破偷盗案件的,而是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起了作用。维护社会治安,创造一个安定环境让人们搞“四化”建设也是爱国。有些学生讲:谁不爱国呢?我们是有其心无其力啊!此话是有爱国之心无奉献国家之力的人的一句俗话。是的,的确也是这样。如果工人不懂测量、农民不懂配比、技术人员不懂绘图、政府工作人员不懂处理数据等能力,还谈什么对人民作奉献?从某种角度上讲,没有奉献能力的人,讲爱国是空洞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必须具有工作能力,而数学在你将来的一切工作中,都能给你以很大的帮助。

结合古今中外的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德育的因素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学校设置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控制的因素,还包括个人的心理成分得到相应的发展而产生情感。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讲述了我国古代发现圆周率的数学家祖冲之勇于探索的精神;讲述了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通过精密计算才上天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崇敬的情感。同时也讲述了90年前,由于印刷厂排版时,把菠菜含铁量的小数点错移一位扩大了10倍,到后来才被德国化学家劳尔赫发现。不然,营养学家和医生还会认为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有养血补血的功能,使高血压的人不敢吃菠菜。这都是数学知识造成的失误啊!

德育大纲明确要求:“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各科均要教书育人。”其意是讲,数学这门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范围不仅广阔,而且它还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把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思想教得干巴巴的。这难道不是教师最大的失职吗?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注意用生动具体的例子教育学生不“离经叛道”,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爱。因为现在的学生既没有受过旧社会的苦,也不知道中国科学文化落后曾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而日益成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甚至也不了解中国的现状,终日一心只读“圣贤书”和愿望“一举成名天下知”;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归祖国。科学落后是与数学知识有紧密联系的。在数学教学中讲讲这些情况,使学生不断得到这种熏陶。

2.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多向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动促脑动,“演一演”胜千言,“动一动”盖万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析,既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又能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唤起自主学习与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如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加疑惑,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先画两个大小相同的角,然后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平行线中,提议学生把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分别延长看看有什么结果。

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延长线,有利于在操作中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找出平行线与非平行线的差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再如练习用一副三角板拼成180°、120°、135°、75°、105°的角,由于三角板上没有现成的角度,如何拼成这些角呢?学生们绞尽脑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通过操作找出画角的方法,从而加深了对画角的认识。同时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感,自信心增强,于是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创设活动情境,提供主动参与机会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喜爱做游戏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图中,参与情境中的游戏。

例如:我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节课时,一开始,便以“超市”为基本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对话中,了解并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又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这样,使整节课都融入到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既要动脑编题、动手计算,又要动口表达意图,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让学生仿佛就生活在一个数学世界之中,使学生体验到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

3.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课堂质疑,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孕育而生,一节好课,要善于设置疑问,疑问才能产生思维,如:在教分数的产生时,可以这样设置疑问:(1)我手中拿了1个苹果,想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苹果的一个数能用整数表示吗?(2)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了几次以后,剩余不够一个计量单位能用整数表示吗?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操作,很显然不能用整数表示,那怎么办?疑问的产生引起思考,这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的学习。这时再告诉大家,为了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再如:教学这样一道题:“一件100元的毛衣,先降价10%,再涨价10%,结果是几元?”题目出示后,立即有学生回答结果还是100元。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提示学生:这个答案对吗?这样学生就有了疑问,到底是不是100元呢?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解答着道题。

设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教师要抓住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参与的目的。

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

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4.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现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小学阶段必须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大胆批判的能力、勇于冒险的能力和自觉约束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遇到不懂、不清楚等拿不定主意的题目,教师则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引导、解答学生质疑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质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应尽量扩散学生的质疑点,增加数学知识的学习题材。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比如“你能根据 62+48 来计算 63+47 吗 ? ”“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型的而不是方形的 ?”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学生能提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敢想敢做,这样才能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实践课堂,开启学生的思维兴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较差,加上数学又是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就需要更形象具体的课堂指导,这就要从教学实践中来实现。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学习中,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创新课堂实践引导,我首先对学生们进行了图形知识巩固,请学生们准备一张笔记本纸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学生们很快回忆起了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点。接下来我提了一个出乎意外的要求:“哪位同学会做风车?”请上来的同学很熟练地向全班展示了制作过程,边做边讲解:“首先裁一个正方形,然后两边角对折,折好后用剪刀把折痕的四条边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三角形的一角卷向中间,四个角都卷一面,最后用图钉钉在铅笔上就做好啦。”

学生们有的开始学着做,有的笑着议论,课堂氛围格外活跃。我趁势开始了引导:“这位同学讲解得很详细,他也给我们带出了一个信息:这个风车制作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什么形状呢?”“正方形、三角形。”“现在我让风车转动起来,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们答得很响亮:“圆形。”“是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图形的拼组,生活中的事物只要留意都能发现不同图形的组合变形,同学们能提出例子吗?”学生们提出了公交车有长方形和圆形的组合、电脑键盘有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组合等富有想象力的例子。有了实践引导基础,学生们在之后的拼图练习中也积极调动了思维,进展十分顺利。创新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到创新启发,同时,课堂实践也能够调剂严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开启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何渗透爱国教育于数学教学中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爱国   数学   教学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