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对数学感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培养学习数学的方法。
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
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启发他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
在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如对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用“好棒”、“真聪明”等激励性评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励性评语,对后进生可用“这点难不住了”、“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小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小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就不难了。
2.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生感情融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师生情感的融洽,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只有在爱的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往往就会爱上你的数学课,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不良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安详和善地对待学生,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就能转化为学生的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导语引入,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每位小朋友都有好奇的天性,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加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3.如何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乐学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脱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喜欢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养成自觉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这样才能从“内因”上真正喜欢数学。
例如:在讲“频率与概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师:同学们在过生日时,非常希望得到家长和同学以及老师的祝福,那么,要是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他们会多么高兴啊!我们统计一下,全班同学有没有生日是同一天的。大家猜想一下,一年有365天,一个班有60名同学中两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概率是多大?我用两个同学同一天过生日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出了“一个班有60名同学中两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概率是多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概率问题进行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尝试和表现的欲望,让学生乐学数学。
创设情境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劳动。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极力追求的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
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上课伊始,我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颗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于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又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很快地学生列出了算式,这样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
4.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变消极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针对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具有初步的特点和已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设问:“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说:“可以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量出面积。”有的说:“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按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还有的说:“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动手摆一摆,再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发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学生通过观摩、操作、比较、讨论,层层深入,积极参与公式形成过程的推导。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肯学”“乐学”发展为“善学”。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小学生如何对数学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何吸引学生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8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