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课堂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5:19 阅读: 评论:0

1.小学数学导学课堂

学生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长此以往,便会堆积越来越多的学习难点,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导学课堂的方法。

创造问题情境

在“问题导学”方法当中,问题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串联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经常性地进行互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获取新知识的动态性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充分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教师还可借助游戏、故事、实践活动等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小学生本身好玩好动,对游戏、故事、实践活动等极感兴趣,因而,借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重的心理特点,设置一定的悬念,巧设疑难,制造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索并追求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情感发展数学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且逻辑性强的自然学科,对于抽象思维不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教师借助提问,将教学的各知识点及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给学生的学习设定明确的方向,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而当教师在课堂中呈现问题之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也得不到成熟的答案,甚至增加学生的挫败感,因此,教师需要在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全面地感知问题,思考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设定思考的时间,当问题较难,可以适当延长思考的时间

并适当予以引导,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点拨,促进学生思考,当问题较易,可以适当缩短思考的时间,避免学生分心.对于学生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认真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并给予学生充裕的回答时间,即便学生中途有所停顿,也不应立即催促,尽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身想法,同时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将自己的想法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想法进行对比,对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在“小数乘小数”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是怎么变”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设定一系列问题链,促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发现问题,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通过思考及探究,促进知识的理解.

2.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激活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数学应该回归生活,生活也应该应用数学,体现出数学的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中,以问导学理念下,可以通过设计和实施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生活基础和认知水平,展开创造性的思考与应用过程,如此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以问导学、以问促用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生活话题、生活实验、生活实物、生活场景等,设计生活化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回顾反思真实的生活,深刻思考问题并解答问题。

如《轴对称图形》知识学习时,教师设计了生活中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问题:“剪纸艺术中,双喜字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哪条?如果想剪出‘手拉手小人’要对折几次呢?”将传统剪纸艺术中对称的运用,以提问形式引入进来,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发现剪纸艺术的美,也激活学生学习数学和剪纸的兴趣。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鼓励合作探究

新课改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引导。“教学做合一”也认为,应该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由此,教师有必要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巧妙设计和提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合作实践,在探究中巩固旧知识,拓展学习新知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需要针对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或逻辑思维、应用特征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向下,逐步发散思维、深入探究、合作分析、总结归纳,以探究解决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如《球的反弹高度》,教师设计问题如下:球拍在地上后,反弹起来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呢?不同种类的球其反弹比例一样吗?提出问题后,学生在课下生活中展开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学生发现不同的球反弹比例不同,而每小组用同一个球,其每次游戏的反弹比例是大致相同的。但又发现了新问题:“不同小组、相同种类的球,比如都用篮球做实验,反弹高度也存在差异,这是为什么呢?”在提出问题后,师生展开合作交流,并进一步在课下实验,发现了差异“球充气多少不同”,或在不同的地面进行的实验。通过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合作探究与实验,学生逐步发现了规律,并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数学课堂分层导学策略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必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提高整体成绩,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段采用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做法,根本无暇去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而后进生“难消化”, 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乏味,进而出现厌学现象,最终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分层

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教学时要更新观念,不能以题论题,盲目训练,而应按照大纲、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共同目标和分层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根据教材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都能提高。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内容。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内容的分层不是指教师任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选、改编,而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度”的把握,是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能利用新传授的知识解决课本内的一些基本问题;一部分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部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应用到课外,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优秀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让中等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后进生充分巩固新知识。

小学数学导学课堂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分层导学策略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学数学   课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