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任何思维想象应该来源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动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对圆柱体实物进行观察、触摸、感受,通过多种感官体会圆柱体的形状、大小。”学生讨论后说:“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我又问:“现在有哪位同学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话音刚落。只见学生们各自忙碌起来,有的用尺子量,有的动笔画,有的用剪子剪,一时问,同学们纷纷把自己验证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有的说:“我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因此面积就相等。”有的说:“两底面的周长相等,他们的面积也就相等。”还有的说:“将他们画在纸上然后剪下来,再把它们叠在一起看是否完全重合,也可证明其面积相等。”凡此种种的实验操作,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可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突破常规教学方可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常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禁锢在一定的思维范围内。学生会形成一种定势思维。不敢越出课堂。其实。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反而常常违反惯例,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想法和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租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有意识让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冲出境界,大胆想象,多提多问,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公开,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最大潜能。同时在数学教学实施中,有意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感受各种挫折,让学生尝到冲破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退反进的顽强拼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创新意识。
2.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设疑释疑的技巧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设疑、质疑、释疑。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自主探究的源动力。学生心中有疑问,才会促使他们提出问题,解除疑团,获得新知。有些学生是“无疑”,只凭书本上写的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只会“乱疑”,深入不下去。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失时机的导疑。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教学“分数除法”。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会很快做出:6/7÷2=6÷ 2/7=3/7(米),这时教师设问:“这样做起来很对也很简便,为什么法则中要乘以除数的倒数呢?”学生经教师引导,就由“无疑”到“有疑”了,有的学生问:“所有的分数除法都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
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而是出了下面两道题:6/7÷4=6÷4/7=……5/7÷2=5÷2/7=……这样就无法计算了,这时全班同学恍然大悟,整个过程学生经教师的引导就由“无疑”到“有疑”进而“释疑”。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体现,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充分展示自我,发挥潜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形成技能。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候,先板书一个比例式:80:2=200:5,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乘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会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一规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一规律?”
这时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比例式,计算出它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乘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生自己计算、自己发现规律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实践中必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运用更灵活。 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放手让大家自主学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用纸做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分小组进行操作,通过小组的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算一算等,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建构起来。既尝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又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数学思维训练
巧妙设疑,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行课标教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课本中专门设置了大量的主题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例子,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开展实践,诱发兴趣
新课程要求让学生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数学课的特征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这往往使一些学生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为此,开展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创设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去研究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既有新鲜感,又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以此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更能产生极大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在教学相遇的“行程”问题,单凭教师的精彩“演讲”,学生还是对所学的问题不太理解,更不要说对此类问题能触类旁通。
我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首先请两个学生分别从操场东西同时相向而行,在相遇后停下来,问同学这意味着什么?学生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两人合起来走过的路程就是操场的东西的长度;再让两人在刚才相遇的地点同时相反绕跑道而行,相遇后停下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两人合起来跑了一圈。接着我还请学生演示了相向而行没有遇到和不在同一地点相反而行等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激活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达到了极点。诸如此类问题,教师要随时把握,随时开展实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合理利用直观教具教学,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仅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的东西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 。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一位老师让每个学生把墨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墨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地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语言做出总结,使学生从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思维训练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8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