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技巧。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教材,寻找教材中可能会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地方,既要依托教材,又要将教材灵活化。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点,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会降低,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外形或者表面是三角形,然后简单地画出这些图形。学生会想到红领巾是三角形的,广场上挂着的小旗子也是三角形的,通过这种方式引出三角形的知识。生活是知识的根本来源,从现实生活入手,学生的兴趣容易激发。
设置问题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小学生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的事物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精神。小学生的创造性通常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讲解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板书以下内容,(15×4)×10和15×(4×10);(12×25)×4和12×(4×25),请学生计算这两组算数,然后向学生提问: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这时,学生会回答出结果,教师要给予肯定,继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乘法的结合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一
建构直观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将文学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融为一体的抽象科学,熟练地进行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准确地画出图形是实现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纽带。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在画图中学数学。
例如在椭圆定义教学中,课前可要求学生每人准条一块纸板,一条细绳,两枚图钉,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画。面对自己画出的椭圆,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可让学生改变绳子长度、使其:等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分别画椭圆。让学生根据画图过程,自己得出椭圆定义。这样学生对椭圆定义理解深刻,特别对定义中的一些条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主探究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授课《第一次真好》时,我适当设计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第一次真好》!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有数不清的第一次。第一次旅游,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坐火车、飞机等等。
那么,有谁能说说你们印象最深的一个第一次呢?”先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的兴趣,学生思考了一下都积极主动地回答他们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我又问:“为什么这些‘第一次’让你印象如此深刻呢?它是不是有什么魔力让大家都对‘第一次’永生难忘啊?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她的第一次经历。”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所经历的第一次,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自己提问,学生回答,通过这节课,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二
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乐趣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善于控制的情感,不但不要激怒他们,还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养成自制、坚韧、习惯于平稳而镇定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学好数学;对于血质的学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不要让他们觉得无事可做,要培养他们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中养成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良好习惯;而对于粘液质的学生,要对他们热情、关心,不能操之过急,要留有充分的时间、机会给他们考虑问题,然后做出反应,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探究新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寻找乐趣,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他们,要给他们安排适当的数学任务,鼓励他们勇气去完成。
新教改的理念认为: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的关心、爱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公正、客观、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平台,多给予学生的肯定、鼓励,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除此而外,教师还要对教材了如指掌,尽量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让情感去感化学生,使生产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三
创设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当他们发现可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用一个梯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
营造氛围,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报什么数,教师都知道能否被2、3、5整除,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再准备一桶水,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