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在教学中拓展、运用丰富的资源,将会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效率。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拓展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材对教学和课改而言只是媒介和载体,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教学实际,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数学活动就因条件、环境所限无法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和完成。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何图形的认识”时,为了提供更完备的教学材料,在全面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并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创造和深加工,重新设计主题图,开阔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展了教学资源,并使教材发挥了最大效用。
二、拓展课堂生成中的教学资源
学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激发学习热情,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在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生成教学资源。一是在课堂上注重方法、算法、解法和创意的多样化,利用生成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二是要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对学生所持的错误观点与错误的解题方法,教师要慎重对待,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正确对待且把它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结果,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纠错、校正、检验、再认识,使课堂上生成的错误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评价功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梳理流程、拓展教学资源。
三、拓展生活实践中的教学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学段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用数学的眼光去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来自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思考、解决问题,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如,结合新闻媒体进行的统计教学,结合报纸杂志进行的数学探究,结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的信息获取等,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和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数学素养。
2.数学课堂拓展学生思维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动态变换中,设计小组讨论、查漏补缺、分组实验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分小组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定小组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运用有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浅显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例题教学中给学生归纳了各种类型,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另外,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捷性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数学教学中采取措施(如判断题、选择题)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也是很有好处的。
3.数学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
1 亲合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和力是教师在身教、言教过程中体现出来并让学生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信赖感。教师有亲和力,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程度就高,教师的言行就会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生活;学生就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响应,主动思考,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没有亲和力,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对立、疏远等负面情绪及不合作态度,阻碍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师的亲和力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来源于对专业的尊重。喜欢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愿意为自己的学术花时间专研,并在授课时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妙趣横生,这是亲和力的基础。一个尊重自己专业的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能和学生称兄道弟,勾肩搭背的老师,假如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是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的。二是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易于把握课堂动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创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谐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1]。
总而言之,亲和力是教学才能的延伸和补充,它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能提高教师教学的乐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亲和力,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感情交融,真正做到教与学的愉快合作。
2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一旦形成,往往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信号作用[2]。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4.提升数学思维
挖掘思维深度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数学现象或者数学问题往往只是表面化的思考,并不能深入到数学的本质。教师要善于在小学生的思考粗浅处进行追问,通过“刨根问底”的提问来挖掘小学生思维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以后,给学生出示了以下五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在这五个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他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在这五个图形中,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学生对这五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理由进行了说明以后,我追问:“同学们,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这三个图形虽然都是轴对称图形,难道就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这一追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三个轴对称图形进行深入思维,他们边想边画,最后发现这三个图形虽然都是轴对称图形,但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而圆则有无数条对称轴。显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思考已经走向了深入。
拓展思维活度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对于一些数学问题没有思考的切入点。此时,教师要善于通过追问的方式来给学生的数学思维搭一个“脚手架”,从而拓展他们思维的活度。 例如,在教学“6~1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拓展习题:以下一组数中,哪一组与其他组是不同的,请打上“√”。
①5 6 7 8 ②6 7 8 9 ③9 8 7 6 ④7 8 9 10设计这一道题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小学生对“6~10”的数进行顺着数和倒着数,目的之二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很低,对于在这四组数中哪一组不同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此时,我追问:“请大家先读一读这四组数,想一想在这四组数中每一组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这样,通过追问有的学生发现在这四组数中第一组、第二组和第四组都是越来越大的,而第三组是越来越小的;有的学生发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四组都是顺着数,而第三组是倒着数。因此,第二组数与其他组是不同的。
如何拓展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拓展学生思维数学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提升数学思维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