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探究环节。因此,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显得很有必要。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以结果形式呈现,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死记硬背;如以过程形式逐步呈现给学生,能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愿望,从而对知识具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如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则往往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圆周长=圆周率×直径,学生就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把公式记下来,而对于理解公式的含义则根本无从谈起;若教师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用动态的过程逐步演示出来,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那么学生对圆周长的公式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如果教师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究,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则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这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做教材或教师早已编制好的类似于例题的习题,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的依样画葫芦的解答完所有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已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而只是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为此,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为弥补其不足,往往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不定期的为他们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所谓实践性作业,是相对于课堂作业、回家作业等一些书面作业而言的,它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一次秋游,我组织六年级学生游公园。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组织的方式,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让他们去了解公园门票的价格,团体优惠的措施等,而后要求他们具体算出每位同学在本次秋游活动中所需的钱数等等。这样,学生自觉地运用了百分数的知识,比老师出十道题的效果要好的多!不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数学素养培养一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
随着数学与生活的日益紧密,运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数不胜数,尽管这些案例也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数学的思维提供了大量的范本,但是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仍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或许是一些实际问题难以驾驭,也或许是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但不管什么原因,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可以要引导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模式与策略,灵活机动地运用相关的概念、定理等,从而提升数学思维的应变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问题,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正确地预测事情的进程和后果,从而形成数学的逻辑。
例如,二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只学会乘法,而没学除法,他们在解决“一共有25块巧克力,每盒装4块,用6个盒子装够吗?”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乘法这种策略,即先用乘法算出6个盒子一共可以装多少块:6×4=24(盒),接着再用这个24和25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用6个盒子不够装”。而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既学过了乘法,又学过了除法,所以,在教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案来解决,在试用多种方案解决问题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在归纳、比较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历练学生数学的眼光
传统数学教育教学强调单一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常常把数学知识学习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来进行,这种教育思想会导致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背离。随着新课程推进,随着新理念的渗透,如今数学教学已经很好的改善了这一点,数学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已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数学教学既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又可以直接到学生生活中去,这样就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数学素养提供便利的条件。
例如,今年我班一个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同学们为庆祝他的生日,凑钱给他买了一个大蛋糕,然而令学生范难的是,这一个大蛋糕却不知如何分,才能相对均匀?有的学生说:我先一小块、一小块的分,一直分出32份,哪份少了,我再调整。此时就有学生反对:这样分太麻烦了。有的学生说:我先分2份,再分4份,再分8份,最后分成32份……此时,也有不少学生反对,蛋糕分成32份,就糊了。哪如何分呢?我就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组合策略,学生很快想出:先将这份大蛋糕分成8份,也将学生分成8份,然后再让每组4人进行均分,这样分得就相对均匀,也相对快捷。在这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不仅能联系实际体会分数的意义,还能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活中有数学的观念,并且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素养。
3.数学素养培养二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备的能力,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在数学学习过程过中,学生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内在潜能。
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能潜能。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于发挥其潜能,这是数学教学的核问题。一般来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认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也得不断提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因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介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4.数学素养培养三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主要是指创造性地用数学去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获取和构造数学,而不是单纯的去背和记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通过此过程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志趣和特长不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对每个教学细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接着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这时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在此时揭示课题:“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交流能力是信息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传递思想;数学又是一种工具,它能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并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将现有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利用数学进行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增大。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交流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会使用数学进行交流。用数学进行交流的领域很广,教师注意精选现代或未来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丰富现有的数学内容,例如估算、统计、概率、计算机的应用,以及与经济生活、信息技术等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数学知识,并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
例如在进行“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这时小组中讨论开了,怎样求出一个圆形的周长呢?通过小组成员七嘴八舌,七手八脚的量、想、围、滚等,最终统一思想:可以用线围一围或滚一滚等方法求出周长。这样的交流合作,不仅可以把同伴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组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共有成果,而且可以在“交流合作、争议、总结、反思”等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培养一数学素养培养二数学素养培养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