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5:05 阅读: 评论:0

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教师应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过程中,把学生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出来。正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合作中获得成功,发展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教学《步测》时,我让学生亲自测量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这有助于学生积累经验、掌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中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时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从而使好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能去帮助领悟能力较弱的同学,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在课始,我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际测量,现在老师考你们一个问题,要求这间长方形的教室的面积,你可以用什么方法?(用尺量)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说还可以用你的身体的一部分“脚”来进行测量。学生都很惊奇,脸上都露出探究的神态。接着我让学生围绕的步长,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在亲自动手测量后让学生交流各自体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意识所出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交流。掌握了步测的方法后,让学生走一走,记一记,算一算自己到:合作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学会与人合作,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情感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是一个集体成员情感走向的引导者,他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能力和培养情境的技巧。如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导入时不妨夸张一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设计成“小白兔背萝卜,一路走一路丢,8个萝卜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教师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是静态的,教师应善于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开始,设问:6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几个?(3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几个?(1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分多少?(部分学生会说:一半)1个苹果平均分给3名同学,4名同学呢?在步步追问中,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伴随学生的情感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需要,由此探索“几分之一”自然情绪高涨。

2.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学生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如我在教学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动脑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梯形有哪些联系呢?”这样的问题能留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优等生可以抓住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叙述出来,中等生只是在叙述条理上稍微差一些,就连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二。再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注重人人参与,鼓励积极思考,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1.让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观察发现问题

如: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先让学生准备好四块全等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按课文中的图拼起来,同时让三位学生在黑板上一起拼成此图,再让他们观察其中面积的关系。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也让学生动手测量边的长度、角的度数。这样,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观察,发现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事实,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就较透彻。

2.设问引导,让学生人人动口,参与讨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时也可以设问: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内角呢?请大家想想看,讨论讨论。若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又怎样证明?一般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决?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个个情绪高昂,在教师的点拨鼓励下,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师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要过早下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例如:在让学生分解型如x2+(p+q)+pq因式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因式分解的方法,再用分组分解法来思考、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终于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懂得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对于学习的兴趣要着重培养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才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原动力,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讲授相关的知识,更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是教学中学生为本理念的真正意图。小学生爱玩是天性使然,天生就是活泼好动的,注意力的产生也是无意识的。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无意识转换成为有意识的。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下面几种课堂活动形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一定的效果。例如说小学生喜欢听讲故事,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数学中的人物和故事使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再比如说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去观察和想象,不仅能使学生达到一题多解,也可以把求知的欲望得到激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奥妙。更例如说老师可以设定一些激励性的措施,像小组竞赛、抢答闯关、个人竞赛等学习活动,选择发奖品或评出色的形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种学习氛围不仅刺激紧张,还可以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精神。我们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只会关注游戏的乐趣,对于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视,这需要老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能够快乐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使教学的情境更为生动有趣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和小学的数学知识存在很深的联系,所有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去。我们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发现教学情境设计的是否生动形象,对于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很重要。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一些学生熟悉的事或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情境设计的更为生动和形象。小学生一般情况下对于小动物或者玩具都是比较喜爱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类似的情境让小学生的手、口、脑并用,用画、剪或者拼图等方式去调动其感官世界,以此达到注意力的集中。

小学的数学教材中现在很多都配备着教具盒,对于教具老师也需要充分地利用起来。比方说在进行几何图形知识的授课时可以教学生如何巧妙地运用七巧板把一些图形拼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去竞赛,比一比谁能够更好更快地拼出某个图形。再比如在讲授十位数和百位数的课程时,由老师报数,学生去利用教具迅速地对数字进行表达。还有在教授钱币的认知课程时,更可以模拟出购物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亲身体会,有的扮演收银员,有的扮演购物者,以此加深对于钱币的认知。

4.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激发兴趣,以趣促思

兴趣是思维启动的前提,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自觉的获取知识,持久的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觉,激发丰富的想象和思维,就能推动他们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用愉快的情趣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1)让学生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圆时发生变化,所以画的不圆,叉的大小要固定不变。(2)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不同的位置分别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再问:这两个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定点决定圆的位置,定长决定圆的大小。(3)用尺子在一个圆内让学生分别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各有无数条,从而得到圆作为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学生通过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培养学生   数学   情感   教学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