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是我们教师要攻克的主要难关,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更好地学习好数学。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让学生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教师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异同;(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教师可发现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这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时,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学生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要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因此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虽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虽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为例,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使学生通过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列表假设的方法蕴含了变元思想,比画图假设的方法更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笔者直接给出表格,让学生看懂表格后,再填表解决问题。最后,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从本质上理解了假设策略。
2.教学难点突破一
一、通过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所谓的“直观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演示实物,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它能够使无形化为有形,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去观,用鼻去嗅,用耳去闻,调动所有的感官。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按照教学的内容,科学而合理地进行这种教法运用,就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知识面窄,学习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而利用直观演示法则能够突破难点,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讲解“角”这节内容时,我用自制的教具进行了直观演示,学生自然就很快地明白了角的度数的概念,并以此类推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的概念。
二、用关键问题进行启发点拨
难点涉及很多原因,若是把主要的因素抓住,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就很容易突破难点。比如在讲析“在含盐25%的盐水500克中加入多少克水,使含盐率降低到20%”这一题时,可以抓住“什么是不变量”,引导学生抓住“盐的质量不变”这一关键展开思考:盐的质量→现在盐水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三、应用到生活中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经验是化解抽象知识的关键,它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手段。因此,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去和生活靠近,走进生活,从身边找答案,这样就会使那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可用,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3.教学难点突破二
针对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内容而造成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
学生没有切身体会的事物,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教师应为学生制造实践的机会,来找方法理解它。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点?(等底等高),接着问:“他们的体积相等吗?”(不相等)接着问“既然不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分组实验,请学生用圆锥的容积装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中,看一看几次能到满?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之,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记忆深刻,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让学生先剪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一目了然。
对学生易混淆的内容而产生的难点,教师要抓住其本质区别
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质的不同,再联系实际比较,让学生归纳出异同点,然后进行对比练习。如,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教学:教师要从含义、公式、单位的对比、反复练习,从而掌握面积与周长的知识。
对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可采取用精简语言,分层提问的方法
在计算法,形体的公式的推导,应用题概述和解题思路等。此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有意让学生说,在此基础上根据推理来提问。例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经过一系列演示,已经明白了公式的由来,但怎样把这一过程叙述出来呢?我提出下面一组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什么图形?(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什么?(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什么?(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学生再看书、口述,就容易了。
4.教学难点突破三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人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因此,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