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能积极地去参与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好的数学问题有两个标准,即问题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并且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思想方法发散学生思维。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三)暴露思维过程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引导参与思维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在中学各科教学中,恐怕体育课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体育课比其他课较自由、自主,不是听、看为主,而是以做为主,学生在这里能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数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过程,为了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即让学生眼看老师的板书演示,耳听教师讲解同学的回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诸多问题,回答老师的提问,动手演算例习题和作图,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实践活动。
2.数学教学方法一
1)明确有效练习的目的
在练习设计中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明确教学目的。否则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负担,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效果。明确练习的目的可以扩展并且深化教学内容。
2)选材富有生活性
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多,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生活中会有学生游玩活动或者乘车等问题,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设计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有效练习的适中性
在设计练习时一定的具有挑战性,又得确保大多数学生可以成功完成。太难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挫折感,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太简单的题又会使同学们感到很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欲望,感受不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因此难度适中的练习同学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研究,最终成功的完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完成后的喜悦和满足感,而且还会增加对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去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到自己可以创新的应用,一步一步加深,这是学生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主要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有利于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对学习的信心。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解题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数学教学方法二
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认识”前,作者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收集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及全校人数,或收集各年级的各民族人数,或者在家庭中收集每周或每月家庭的消费状况等数据,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教师引导、讲授运用统计的知识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各种统计图。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再举一个例子:在讲授“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作者让每一位孩子拿出一张纸对折,然后在这张纸的一面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剪掉。这时就变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这时再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这时学生很快就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并且得出了面积。之后,再让学生继续拿刚才这张纸在一面画一个钝角三角形,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面积,这时作者惊喜地发现大多数学生利用刚才的思路竟然自己能计算出所剪三角形的面积,为了全面理解,这时再继续放手让学生再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让其总结这个任意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学生们很快得出了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知识,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锻炼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理解应用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课本中列举的练习题一般都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叙述时提到了“拖拉机收割小麦时的作业宽度”一词,学生们不好理解。这时我把一段粉笔用其侧面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条粗粗的“长条”,表示已经收割了这么多,然后告诉学生这个“长条”的宽度相当于拖拉机的作业宽度,学生们这时基本都能理解。
再比如,在授课时讲到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部分内容时,作者想了一个办法:用绳子一端系紧一根粉笔,另一端拿在手里,这时我将手开始摆动,粉笔就做圆周运动,学生们很直观地看到粉笔的运行轨迹是一个“大圆”,这时我将绳子缩短再进行摆动,这时学生们又直观地看到一个“小圆”,这时我问学生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齐声回答“半径”,我又问:那也就是说还和什么有直接关系?学生们再一次齐声回答“直径”。学生们的理解非常好,为下一部分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数学教学方法三
创设情境的问。
创设情境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吸引力,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立意鲜明,准确、具体。没有“大”“泛”的倾向,没有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再者是所提问题之间及所提问题与已学过的问题之间,在逻辑关系上要保持一致,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能较为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能灵活变通,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提问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同学。提出的问题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认识能力为依据,即使是超越这一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也要考虑经过学生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使大多数学生能领悟。要让多数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全体学生身上,区别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难点,可以把它分散成为小问题,给后进生以发言的机会,他们是完全可以对答的。 为此,教师要事先分析学生知识的缺差面和疑难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其在各自已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数学教学方法一数学教学方法二数学教学方法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