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数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方法,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落实改革精神,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师生互动性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比较难的心智活动,由于数学本身逻辑性就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无聊,不想学习,这个时候轻松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轻松的感觉,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积极地投入学习,而且这种轻松的氛围还能够融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例如在学完“统计与概率”之后,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题目,一个商店里有蓝色、黑色、白色还有花色四种衬衣,假如老师是这个商店的老板,想要调查一下几种衬衣的销售情况,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收集数据,以某一天为例,看看那天哪种衬衣卖的最多,哪种卖的最少,假如这天蓝色卖了15件,黑色25件、白色27件、花色10件。为了更加直观的比较四种衬衣的卖出的数量,我们最好是做一个扇形统计图,通过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哪一种卖的好,在下次进货的时候就可以优先选择那一种。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题目,要求必须要用到统计的知识,要有统计图,题目表达要清楚,要有创意。老师可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从简单到复杂,但这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起步阶段,在小学数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出问题。现在有一个高20厘米的圆柱形水杯,它的半径是5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先来进行自主探究。根据课本上的公式,学生会解出答案,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已知它的半径是5,那么底面周长根据公式是底面半径×2×兀,也就是10兀,再根据侧面积公式计算也就是10兀×20=200兀。那么,为什么说底面周长乘以高,就能得出侧面积呢?第二步就是要解决问题,要证明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我们首先要把圆柱的侧面拆开来看,一个圆柱状的纸筒,如果拆开的铺平的话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面积=长×宽,再把它折起来会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体的高,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也就印证了前面的分析推理,经过再次类比推理,多进行几次验证,最后可以进行归纳,统一公式,也就是S侧面积=Ch=2πrh。这个推理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一步一步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课堂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笔者对120名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28%);B.没有(占63%);C.不明白什么意思(占20%)。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A.重要(占90%);B.不重要(占3%);C.不知道(占8%)。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回答“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A.能(占21%);B.不能(占22%);C.有时能有时不能(占56%)。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A.增加了(占74%);B.减少了(占1%);C.不增加也不减少(占25%)。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A.有很大帮助(占80%);B.有一点点帮助(占18%);C.跟原来一样(占2%)。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欢迎合作学习,并且要求经常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因此,数学课要重视开展、努力开展、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3.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重视动手操作,促进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性,易于促进兴趣的产生,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的特点,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而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突出主体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动手操作,以动促思,加深印象,唤起学生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中注重采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可编出多种数学练习的游戏。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时,做自编自演练读数游戏。找出9名学生到前面一字排开,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代表一个数位,每个学生都用右手表示要出的数字,当老师说第一道题时,每位学生分别打出自己想要出示的数,然后在下边的学生迅速读出来,读对了换一组上来,读错了,这组学生继续读,看哪组学生在前边出的题多。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既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可采取看谁解得快、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4.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很多教师反应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习太被动,学习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一种任务,常常是被迫地接受,试问效果怎么能好到哪儿去呢?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得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为他们构建良好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喜欢数学。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一点也不喜欢教师详尽的讲解,他们更希望自己去理解。
这一点,我就有所体会。有时,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本来有学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却被教师制止了,学生顿时失去了兴趣,听起课来好象一点也不带劲。如果让他们自己学习,反倒活跃起来。比如,我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和宽,学生通过测量知道自己双臂伸长的长度大约是l米,我让他们自己想法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原以为学生会自己一个人多次测量才能估计出结果,没想到学生很自然地几个人从教室前排到教室后,很迅速地估计出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学会了与人合作。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深刻地教育了教师:要相信学生一定行。
教师要善于把生活问题引入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有用、有趣,成功的东西才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为他们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喜欢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尝试让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感受统计的必要。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依次报自己的年龄。
报完后,教师问:你们知道7岁的有多少人?8岁的有多少人?9岁的有多少人吗?同学们面面相觑。教师追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有人说再报一次,有人说分年龄段数人数……大家觉得都不是很好,最后一致认为需要在每人报年龄时作记录,于是让学生每人再报一次,其余两组认真做记录,做完后,教师抽几个同学的展示,有画“o”,有画“、/”,有写“正”字的。显然,这几种记录方法都是对的。怎样把学生引导到“正”字统计法上来呢?教师接着问:这些记录方法中哪种能很陕知道各年龄段的人数呢?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发现:数符号要一一地数,慢!而一个“正”字五画,快且简便,很自然就接受了新“正”字统计法。再让学生根据记录制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提数学问题。然后再利用投玻弹比赛再次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巩固“正”字统计法。最后,再根据各组今天的表现所得的小红旗数制成统计表,并问:你们看到这个统计表想说些什么?整节课,学生都在一步一步产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指引下,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的,这样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学习效果当然不错了。
怎样写数学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